- 谢学勤;章雯;柯今朝;李辉婕;
基于“中国知网”686篇产业扶贫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产业扶贫”研究领域脉络和热点变迁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发文量TOP10作者中,前3位分别为李小云、左停、汪三贵;发文量TOP10机构中,前3位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产业扶贫研究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高产作者群,而绝大部分学者处于独立研究的状态,只有少部分学者达成了合作关系,且以两者之间的单线合作为主;该领域的研究表现出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有专业性特点;产业扶贫的研究热度处于上升期,且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均衡性。(3)产业扶贫领域研究热点随政策焦点的转移而变化,分为起步兴起期—集中暴发期—深化拓展期,热点由“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扶贫模式”“旅游扶贫”“特色产业”再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提出未来应加强对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研究、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效衔接机制研究等。
2022年02期 v.26;No.182 16-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蒲洁;米尔夏提·买合木提;丁宇;苏洋;余红;
合作社可以通过创新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经营增收,是农户实现益贫和减贫的重要途径。基于南疆S县3家合作社成功案例,采用比较分析法,探究了“基层组织+合作社”“农村能人+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不同模式的减贫成效。结果表明:“基层组织+合作社”模式政府扶持力度大,产业转型快,在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覆盖最为全面,服务功能和组织化程度最为完善,减贫效果最好;“农村能人+合作社”模式经营规模较少,服务功能辐射范围较小,减贫成效较低;“龙头企业+合作社”模式可最大程度地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生产规模相对较大,减贫成效较好,但技术服务和农机组织化程度较弱。提出合作社经营模式的选择要注重完善服务功能和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不同模式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产业的对策建议。
2022年02期 v.26;No.182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凯悦;韩越;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之一,提升农民内生动力是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切实从思想与行动上提升农民内生动力,主要措施有: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以确保乡村振兴顺利实施的基础;引导农民创新创业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措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确保农民由内而外提升动力的重要源泉。农民逐步建立“主人翁”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建设。
2022年02期 v.26;No.182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阎立波;张建祥;朱金永;吴璐瑶;
乡村振兴的本质上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调查分析了2020年以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集中全院资源实施“三个突破”战略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结合河北省实际,提出了河北省应学习借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有益经验做法,加快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燕赵样板的建议。
2022年02期 v.26;No.182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谢漫球;闫海潮;
在制度与市场化、城市化等因素影响下,农村涌现“原子化”“分散化”“空心化”等问题。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将农村中的农民与资源有效结合,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重读毛泽东《组织起来》一文,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可借鉴的方法论。
2022年02期 v.26;No.182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