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黎黎;
长江中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粮食主要产区,该区域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2—2022年长江中游地区的面源数据,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评价了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发展程度,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模型深入分析了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变化趋势趋同,整体均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度、耦合协调性总体向好,二者存在显著的强关联作用;大多数年份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农业生态安全子系统指标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均略高于粮食安全子系统指标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二者交互影响中,粮食安全子系统的二级指标对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高于农业生态安全子系统的二级指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统筹考虑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关系、加强区域协作与部门协作、积极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的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29;No.20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陈清华;李瑞宁;张宁;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力量。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标体系,获取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尼系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部>西部地区特征,且区域间差异逐步下降;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与中部、西部与东北部地区相比,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更高;农业新质生产力对邻近省份乡村产业振兴的空间效应具有稳定性和时间叠加效应。基于此,提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及要素配置效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完善农业新质生产力区域协同发展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29;No.200 8-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文韬;刘健;姚志;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能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焦点话题。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深入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0.0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呈现先增大后缩减的倒“U型”变化趋势;数字经济的发展初期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着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前我国整体水平处于拐点左侧;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西部地区呈“U型”;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数字经济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过程中,发挥着收敛作用。提出追加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数字技术全覆盖;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区域政策;提升交通网络的连通性,促进商品和劳动力的流动;鼓励农村地区向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29;No.200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慧萍;刘明月;郭健斌;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为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金融资源供需矛盾提供了新路径。选取2011—2022年我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深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呈边际递减的态势;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可以间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地区。提出统筹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发展,引导产业融合,加快乡村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2025年02期 v.29;No.200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10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蕾;韩杰;栗茜;金嘉怡;吴希妍;张艳新;
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畜牧生产大省,奶业低碳排放是实现河北省碳中和的重要环节。基于河北省奶业全产业链视角,获取2012—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时序特征法、核密度法分析碳排放现状与动态演进趋势,STIRPAT拓展模型预测2024—2030年碳排放量趋势。结果显示:2012—2023年河北奶业碳排总量呈“相对平稳—急剧下降—缓慢增长”发展趋势;各环节碳排放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奶牛肠胃发酵产生的碳排放量最高,饲料加工运输环节产生的碳排放量最低,饲料作物种植环节、饲料作物加工运输环节产生的碳排放量都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奶牛肠胃发酵环节、粪便管理系统环节、饲养耗能环节及屠宰加工环节产生的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各环碳排放占比变化差异较大,肠胃发酵过程环节碳排放量占比最大,饲料作物加工运输环节碳排放量占比最小,饲料作物种植环节、饲料作物加工运输环节和奶产品加工环节碳排放量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奶牛肠胃发酵环节、奶牛粪便处理环节和奶牛饲养耗能环节碳排放量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3种不同情景中,基准减排情境的河北省奶业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低碳减排情景Ⅰ的河北奶业碳排放量增速放缓,低碳减排情景Ⅱ的河北奶业碳排放量在2026年开始出现负增长。提出降低饲料植环节的碳排放、强化科技创新,鼓励研发低成本、高效率的绿色奶业养殖技术等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29;No.200 33-3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