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科学

 


粟类作物专栏

  • 糜子EMS诱变条件优化及突变体库的构建

    刘亚男;降彦苗;李昊天;谭琦;刘峰;王伟博;董立;刘国庆;李海权;

    丰富糜子种质资源,可以为糜子育种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新材料。采用EMS诱变技术,构建糜子突变体库。以河北高产、优质糜子品种冀黍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EMS溶液浓度、浸种时间)三水平(EMS溶液浓度0.6%、0.8%和1.0%,浸种时间8、10、12 h)试验设计,以不进行EMS诱变为对照,对糜子EMS诱变条件进行优化;并在此条件下进行糜子突变体库构建,在M_2代进行表型性状鉴定,在M_4代进行表型性状验证鉴定。结果表明:糜子EMS诱变的最优条件为EMS溶液浓度0.8%、浸种10 h;经M_4代表型性状验证,获得稳定遗传的13个表型突变性状,共计139个突变材料,突变频率为3.53%。

    2024年05期 v.28;No.19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氮水平对谷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赵红;秦岭;黎飞飞;杨延兵;冯丽玲;刘一周;陈二影;管延安;

    明确不同氮水平对谷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揭示氮素对谷子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可以优化氮肥施用策略,推动谷子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山东省谷子生产上的主推品种济谷20和济谷22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低氮(不施氮)和高氮(5 mol/L)处理,研究了不同氮水平处理对谷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氮处理相比,高氮处理不同程度地抑制了2个谷子品种的萌发进程,其中萌发第3天最显著;显著降低其发芽势和发芽率,其中对发芽势影响更大。与高氮处理相比,低氮处理下济谷20和济谷22幼苗的长度和地上部鲜重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36.8%、29.0%和72.5%、72.0%;但根长和根鲜重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7.3%、12.7%和24.2%、23.9%;最终,根冠比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356.3%和208.3%。低氮处理下,2个谷子品种的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均显著提高;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均降低。谷子萌发期低氮处理有助于谷子萌发和提高发芽率,同时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因此,在谷子萌发期应减少氮肥用量。该研究为谷子生产中氮肥高效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05期 v.28;No.197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测土配方施肥对黍子产量和化肥利用率的影响

    李静静;郑贵银;刘旺;徐冰;刘猛;李海权;崔纪菡;

    为明确黍子氮磷钾肥需求特征、优化施肥结构减少化肥损失,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方式下的黍子化肥利用率试验。以黍子品种榆黍2号为试材,采用大田试验,施肥方式设不施肥(空白对照,CK)、缺氮施肥(PK)、缺磷施肥(NK)、缺钾施肥(NP)、测土配方施肥(NPK) 5个处理,收获后测定子粒产量和茎叶干重,计算谷草比;测定子粒和茎叶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计算氮、磷、钾的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NPK处理的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51.27%、47.94%和13.33%;缺素施肥的黍子产量均<NPK处理,除NP处理外,其他2个缺素施肥处理均显著减产,其中PK处理的产量显著<NK处理。氮、磷、钾肥对黍子产量、茎叶干重的影响顺序为氮肥>磷肥>钾肥。测土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对黍子增产效果最好,但目前钾肥利用率偏低。建议生产上配合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以防土壤污染。

    2024年05期 v.28;No.197 12-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乡村振兴专栏

  • 小农现代化创新组织社企联盟新模式的组织架构与运营模式

    刘洋;

    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耦合路径,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是小农现代化实现的关键。以新疆沙湾县聚力社企联盟的成功案例为例,系统分析了该组织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为小农现代化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5期 v.28;No.197 16-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实证分析

    方天龙;曾靖;

    农业经济发展韧性是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选取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更为系统和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韧性指标体系,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深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韧性,即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培育农业经济发展韧性;控制变量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用电量、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韧性,工业化水平显著负向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韧性。(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粮食主产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负向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韧性水平,且不显著;非粮食主产区的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显著正向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韧性水平。提出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赋能作用、各地区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的对策建议。

    2024年05期 v.28;No.197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1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政策建议

    李祥;杨添发;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因素。基于2002—2022年广东省7个示范区试点的面源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的方法、灰色关联度系统分析示范区的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 2002—2022年示范区的城乡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差异较大。2022年珠江的城乡耦合发展水平协调发展区,河源仍然处于失调衰退区,其他示范区均处于过渡调和区。(2)城乡交通及通讯设施完备化、城乡要素流动顺畅化与各地区城乡耦合度的关联度为0.82~0.97,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珠海和江门地处珠江三角洲的,4个因素与珠海、江门城乡耦合度的关联度均高于其他地区,说明珠海和江门地处珠江三角洲,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城乡融合水平。提出要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渠道、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城乡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4年05期 v.28;No.197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耕作栽培与生理

  •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58适应性分析

    朱红彩;马海涛;王玲燕;彭东;窦士树;蒋志凯;范永胜;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新麦58的特征特性及育种价值,以2019—2021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海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2021—2022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海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结果汇总为数据素材,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CV)、高稳系数(HSC)和适应度等分析方法,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2020年度区域试验、2020—2021年度区域试验、2021—2022年度生产试验,新麦58增产点率分别为81.8%、87.0%和100.0%;平均产量分别为8 394.0、8 239.5和9 264.5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3.25%、3.84%和5.69%,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2 a区域试验中,新麦58产量CV分别为8.31%和9.26%,均相对较小;HSC分别为86.06%和85.66%,均>CK,处于较高水平;适应度分别为77.3%和65.2%,均相对较高;平均蛋白质含量16.21%、湿面筋含量35.1%、吸水率61%、拉伸面积156 cm2、最大拉伸阻力690 EU、稳定时间29.9 min,主要品质性状指标均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新麦58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产量构成三因素协调,是一个极具推广潜力的耐病、高产稳产、广适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

    2024年05期 v.28;No.197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土壤·肥料

  • 夏玉米—夏大豆间作对下茬冬小麦氮肥运筹及其子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秦文利;张立锋;智健飞;谢楠;刘振宇;冯伟;潘璇;代云霞;刘忠宽;

    研究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的氮素优势对下茬冬小麦氮肥运筹、子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特征,可为冬小麦氮肥优化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夏玉米—夏大豆间作与冬小麦周年轮作长期定位试验,采用田间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冬小麦上茬作物种植模式为主处理,设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夏玉米单作模式2种;以冬小麦氮肥施用量为副处理,设常规施肥(氮肥用量225.0 kg/hm~2)、减氮20%(氮肥用量180.0 kg/hm~2)、减氮50%(氮肥用量112.5 kg/hm~2)、减氮100%(不施氮肥)、增氮20%(氮肥用量270.0 kg/hm~2)、增氮50%(氮肥用量337.5 kg/hm~2) 6个水平。测定冬小麦的穗部农艺性状、子粒产量、子粒品质指标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分析上茬种植模式和下茬施氮水平对冬小麦各指标的影响特征;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不同模式的下茬冬小麦子粒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得到冬小麦子粒产量最高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与夏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能有效改善冬小麦穗部性状,分别显著提高冬小麦穗长0.37 cm、结实小穗数1.23个,明显降低不孕小穗数0.28个,为冬小麦增产奠定基础。在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下,冬小麦子粒产量、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 076.05、2 173.75 kg/hm~2;子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分别显著提高0.34%、0.89%、2.34 mL;地上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提高39.01 kg/hm~2、23.52%、6.12 kg/kg,土壤氮依存率显著降低9.24%;纯收入显著提高2 905.34元/hm~2。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下茬冬小麦的最佳施氮量为213.00 kg/hm~2,较夏玉米单作模式的下茬冬小麦最佳施氮量减少32.04 kg/hm~2,节氮率为13.08%。与夏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夏玉米—夏大豆间作模式在提高下茬冬小麦子粒产量、品质和纯收入的同时,还实现了氮肥减施和肥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华北平原区,夏玉米—夏大豆间作与冬小麦周年轮作模式是一种节本、降耗、增产、增效的环境友好型粮食生产模式。

    2024年05期 v.28;No.197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氮素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子粒灌浆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

    王君;黄杰;葛昌斌;曹燕燕;乔冀良;张振永;齐双丽;卢雯;廖平安;

    研究氮素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子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可以为区域性冬小麦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相同生态区2个市级农业科学院选育的9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施氮量均设0 (N_1)、120 (N_2)和240 kg/hm~2(N_3) 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子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变化;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子粒灌浆特征参数与粒质量,以及旗叶光合特性与子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9个小麦品种的旗叶SPAD值和Pn均逐渐提高,指标值均在N_3处理下达到最高;子粒灌浆持续期增加,但不同施氮量处理下其他子粒灌浆特征参数存在一定差异。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千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V)和理论最大粒质量(W)呈显著正相关,与最大灌浆速率(V_(max))、有效灌浆持续期(Se)、有效灌浆持续期平均灌浆速率(Vs)的相关系数相对较高,表明优化V、W、V_(max)、Se、Vs等灌浆特征参数值有利于提高小麦子粒质量;子粒产量与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增加施氮量可提高冬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延长子粒灌浆持续时间,最终提高子粒产量。

    2024年05期 v.28;No.197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生物菌剂替代部分化肥对冀北春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周欣;耿银民;邙光伟;王瑞霞;任自忠;陈士亮;

    为了明确冀北中部地区施用微生物菌剂对春大豆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春大豆新品种承豆10号为试材,设单施化肥(常规施肥,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0 kg/hm~2,CK)、微生物菌剂1 200 kg/hm~2+减施化肥10%(T_1)、微生物菌剂1 200 kg/hm~2+减施化肥20%(T_2)、微生物菌剂1 200 kg/hm~2+减施化肥30%(T_3) 4个处理,所有肥料均作为基肥一次性人工施入土壤,研究了微生物菌剂替代化肥水平对春大豆主要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微生物菌剂处理均有助于大豆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向子粒转移,促进大豆高产;随着替代化肥水平的增大,大豆部分生长性状(株高、底荚高度)、产量构成要素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其中T_2处理的各性状表现最好。微生物菌剂替代部分化肥处理可提高大豆蛋白质含量,但会导致大豆脂肪含量明显降低。总体来看,在河北承德地区,用微生物菌剂1 200 kg/hm~2和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40 kg/hm~2做基肥效果最好,不仅可显著增加花后大豆干物质积累,促进大豆生长,还可显著提高大豆产量,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子粒品质。

    2024年05期 v.28;No.197 57-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植物保护

  • 1%粉唑醇颗粒剂对玉米不同生育期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周锋;王国权;逯盼盼;安家琳;宋锦博;刘飞飞;李嘉欣;石珊珊;李卫国;刘润强;

    为了切实践行高工效植保的理念,采用地表撒施的方法施用1%粉唑醇颗粒剂后进行全田漫灌,以不施药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施药量(6、12、18、24、30、36和42 kg/hm~2)处理对玉米不同生育期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施药量处理不仅对各生育期玉米生长性状(株高、茎秆直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且对成熟期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施药量为30 kg/hm~2时增产显著,施药量为24 kg/hm~2时略有增产。研究结果实现了一次施药即可促进玉米生长、改善穗部性状、提高产量,符合当前我们植保工作的发展方向。

    2024年05期 v.28;No.197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生物科学

  • 高粱隐花色素CRY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果永超;王志芳;焦志银;王金萍;石燕楠;牛敬田;王新玉;刘皓然;张静;吕芃;

    为了研究植物隐花色素基因(CRY)在高粱生长发育、胁迫响应中所起的作用,首先,利用全基因组BLAST对高粱基因组进行分析挖掘潜在CRY同源基因,进一步利用在线网站ExPASy和TBtools软件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进化关系、基因共线性、启动子顺式调控元件进行分析;同时,采用高粱公共转录组数据库及qRT-PCR对其组织表达模式和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的响应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基因家族鉴定,得到9个SbCRYs家族成员,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命名为SbCRY1—SbCRY9。该基因家族氨基酸长度为447~710个,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8.29~110.13 kD,等电点为5.53~9.44。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家族与拟南芥、水稻、谷子、玉米的CRY成员一起可被分为6个亚家族。SbCRYs成员之间仅存在1对同源基因对,而与水稻、谷子、玉米之间分别存在8、9、11对同源基因对。通过对SbCRYs基因启动子区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激素和环境胁迫响应元件,且这些基因存在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高粱CRY家族成员能够不同程度地受到高温胁迫、盐胁迫、干旱胁迫和蚜虫侵害的诱导表达,其中SbCRY2、SbCRY3和SbCRY4参与了盐和干旱胁迫的响应,SbCRY2、SbCRY3、SbCRY4、SbCRY6、SbCRY7和SbCRY9参与了高粱蚜虫胁迫的响应。这些结果揭示了高粱SbCRYs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可能的功能以及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2024年05期 v.28;No.197 68-7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7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农业经济

  • 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杨兵红;晁伟鹏;安锦强;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非农就业已成为农户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基于2020年我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采用最小二乘法(OLS),深入分析了非农就业、非农就业地点和非农就业稳定性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状况(X_1)在0.0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年收入水平;非农就业地点(X_2)在0.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年收入水平;非农就业稳定性(X_3)在0.0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年收入水平。(2)非农就业对不同文化程度农户的收入水平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低学历农户的非农就业在0.0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高学历农户的非农就业正向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但不显著。(3)非农就业所在的经济水平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就业于发达地区农户的非农就业在0.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就业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非农就业正向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但不显著。提出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优化非农产业布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教育培训体系的对策建议。

    2024年05期 v.28;No.197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河北省甘薯产地价格分析

    黄珂华;郑晨露;李薇;刘妍;王哲;马志民;

    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甘薯种植区,市场占有率高,因此,深入研究河北省甘薯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于推动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选取2023年10月30日—2024年3月30日甘薯批发价格相关数据,从河北省甘薯总体、各主栽品种价格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影响甘薯价格的因素。结果表明:河北省甘薯价格在集中收获期后总体上涨,且具有继续上涨趋势;2023年河北省甘薯价格低于上一年同期水平;甘薯品种间价格波动趋势差异较大,且相同用途的甘薯品种间价格存在相互制约关系。提出薯农应关注甘薯市场行情、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培育优质品种的对策建议。

    2024年05期 v.28;No.197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际生物有机肥研究热点与趋势探析

    陈莉;李夕军;李建芬;李若楠;史建硕;李瑜玲;

    生物有机肥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WOS数据库2012—2022年关于生物有机肥研究的8 775篇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 2012—2022年生物有机肥相关文献呈稳定快速增长趋势,2017年后进入快速增长期。(2)涉及生物有机肥研究领域的期刊比较广泛,多数为跨领域研究;研究人员分布广且分散;国内研究机构合作紧密,各国间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分布较分散。(3)关键词节点出现频次最高的依次为Nitrogen、Growth、Soil、Microbial bioma等。早期受到关注的热点是“microbial bioma”“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opulation”,突现强度为22.99~9.10,其中“microbial bioma”的突现强度最大,“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opulation”的突现持续的时间最长。微生物的鉴定与利用、共生网络、叶面施肥、修复土壤环境、高效节约等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2024年05期 v.28;No.197 90-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我国农业用水效率评价及其驱动因素

    方俊怡;丁文杰;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应对当前水资源匮乏的有效路径之一。依据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农业用水面源数据,采用CRITIC赋权法测算了农业用水的综合效率,并对其时空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 2011—2020年我国农业用水效率提升了11%,年均增长率为1.14%,整体稳步提升。(2)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用水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北京、天津、重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的农业用水效率处于领先地位;西藏和新疆等偏远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偏低;青海、上海的农业用水效率增长率最高。(3)灌区条件、经济与政策、种植结构、自然条件、人力资本5个维度与我国农业用水效率的综合关联度均>0.5,说明各个维度对农业用水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且可比性较强。从时间发展趋势而言,灌溉条件、经济与政策的关联度保持较高水平,是我国农业用水效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力;从空间发展趋势而言,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对农业用水效率的影响较大。(4)各子因素与农业用水效率的关联度均>0.7,大多数因素的关联度>0.9,其中,中高级技术人才占比(X15)、农林水事务财政预算支出占比(X13)、第一产业产值占比(X12)与农业用水效率的关联度最高。提出树立节水意识、增强节水能力、调整种植结构的对策建议。

    2024年05期 v.28;No.197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基础科学与方法

  • 响应面法对酸枣叶总三萜类物质提取工艺的优化以及不同品种和部位的总三萜含量比较

    谢佳瑶;朱慧慧;闫璐娜;汪毅;张佳明;杜进民;

    对赞皇县野生酸枣、嫁接酸枣、大枣的叶、果肉和种仁中的总三萜含量进行比较,可以为酸枣良种选育提供依据。以赞皇县嫁接酸枣叶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嫁接酸枣叶总三萜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不同枣品种不同部位的总三萜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赞皇县嫁接酸枣叶总三萜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30.5 min、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35 (g/mL)、提取温度46℃。采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进行验证试验,得到的实际总三萜类化合物提取含量为11 555.425μg/g。不同品种枣的叶、果肉和种仁总三萜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同一品种枣不同部位的总三萜含量也存在差异(P <0.05)。枣叶总三萜含量最高的是嫁接酸枣,含量为9 086.419μg/g;果肉总三萜含量最高的是大枣,含量为5 865.201μg/g;种仁总三萜含量最高的是嫁接酸枣,含量为1 139.582μg/g。

    2024年05期 v.28;No.197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9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