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科学

 


乡村振兴专栏

  • 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甘黎黎;

    长江中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粮食主要产区,该区域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2—2022年长江中游地区的面源数据,采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评价了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发展程度,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模型深入分析了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变化趋势趋同,整体均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长江中游地区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度、耦合协调性总体向好,二者存在显著的强关联作用;大多数年份农业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农业生态安全子系统指标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均略高于粮食安全子系统指标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二者交互影响中,粮食安全子系统的二级指标对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高于农业生态安全子系统的二级指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统筹考虑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关系、加强区域协作与部门协作、积极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的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29;No.20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

    陈清华;李瑞宁;张宁;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力量。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标体系,获取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尼系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部>西部地区特征,且区域间差异逐步下降;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与中部、西部与东北部地区相比,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更高;农业新质生产力对邻近省份乡村产业振兴的空间效应具有稳定性和时间叠加效应。基于此,提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及要素配置效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完善农业新质生产力区域协同发展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29;No.200 8-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与时间收敛性分析

    王文韬;刘健;姚志;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能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焦点话题。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深入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0.0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呈现先增大后缩减的倒“U型”变化趋势;数字经济的发展初期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着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前我国整体水平处于拐点左侧;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西部地区呈“U型”;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数字经济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过程中,发挥着收敛作用。提出追加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数字技术全覆盖;制定针对性强的差异化区域政策;提升交通网络的连通性,促进商品和劳动力的流动;鼓励农村地区向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29;No.200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影响

    张慧萍;刘明月;郭健斌;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为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金融资源供需矛盾提供了新路径。选取2011—2022年我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深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呈边际递减的态势;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可以间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地区。提出统筹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发展,引导产业融合,加快乡村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2025年02期 v.29;No.200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10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全产业链视角下的河北奶业碳排放量测算与预测

    王蕾;韩杰;栗茜;金嘉怡;吴希妍;张艳新;

    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畜牧生产大省,奶业低碳排放是实现河北省碳中和的重要环节。基于河北省奶业全产业链视角,获取2012—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时序特征法、核密度法分析碳排放现状与动态演进趋势,STIRPAT拓展模型预测2024—2030年碳排放量趋势。结果显示:2012—2023年河北奶业碳排总量呈“相对平稳—急剧下降—缓慢增长”发展趋势;各环节碳排放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奶牛肠胃发酵产生的碳排放量最高,饲料加工运输环节产生的碳排放量最低,饲料作物种植环节、饲料作物加工运输环节产生的碳排放量都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奶牛肠胃发酵环节、粪便管理系统环节、饲养耗能环节及屠宰加工环节产生的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各环碳排放占比变化差异较大,肠胃发酵过程环节碳排放量占比最大,饲料作物加工运输环节碳排放量占比最小,饲料作物种植环节、饲料作物加工运输环节和奶产品加工环节碳排放量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奶牛肠胃发酵环节、奶牛粪便处理环节和奶牛饲养耗能环节碳排放量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3种不同情景中,基准减排情境的河北省奶业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低碳减排情景Ⅰ的河北奶业碳排放量增速放缓,低碳减排情景Ⅱ的河北奶业碳排放量在2026年开始出现负增长。提出降低饲料植环节的碳排放、强化科技创新,鼓励研发低成本、高效率的绿色奶业养殖技术等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29;No.200 33-3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盐碱地综合利用专栏

  • 河北省环渤海旱碱区玉米秸秆条带还田-冬小麦条带种植技术的田间效应

    刘毅;王金涛;巨兆强;

    为了探索河北省环渤海旱碱地区小麦增产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技术模式,以常规种植技术为对照(CK),研究了玉米秸秆条带还田-冬小麦条带种植技术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田间效应,以及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条带种植的小麦株高显著>CK,穗长和穗粒数分别增加了0~9.6%和5.4%~21.3%,地上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提高了0.1%~18.4%和9.6%~25.0%;孕穗期净光合速率提高幅度可达27.0%;0~40 cm土层含水量增加了2.1%~29.0%,水分利用率提高。玉米秸秆条带还田-冬小麦条带种植技术既能提升干旱盐碱区粮食增产能力,又能达到合理利用秸秆资源的目的,可为盐碱障碍耕地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2期 v.29;No.200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盐胁迫下菊花生理指标的影响

    葛亚伟;梁婷;孙亚倩;孙彩梅;葛金彪;胡定花;姜涛;

    研究盐胁迫下菊花外施茉莉酸甲酯(MeJA)后生理指标的变化,明确MeJA提高菊花耐盐性的生理机理,可为推动菊花在盐碱地生态修复和高值化利用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以药菊品种“祁菊”为试验材料,采用300 mmol/L的NaCl溶液模拟高盐胁迫,研究了叶面喷施200μmol/L的MeJA溶液后菊花叶片叶绿素和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法对盐胁迫菊花抗氧化酶的基因表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施MeJA可以减缓盐胁迫下菊花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趋势,提高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降低MDA含量;提高SOD、POD和CAT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外施MeJA能够降低高盐胁迫对菊花的伤害,研究结果为MeJA提高菊花的耐盐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5年02期 v.29;No.200 46-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芝麻种子萌发对盐胁迫的响应

    刘美茹;吴鹤敏;张仙美;张权;郑磊;卫松山;戴晋;

    研究芝麻种子萌发对盐胁迫的响应,可以为耐盐芝麻品种选育和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漯芝系列3个芝麻品种(系)(漯芝22号、漯芝66和漯芝88)为试验材料,利用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NaCl溶液浓度设0 (蒸馏水,CK)、50、100、150、200和250 mmol/L计6个处理,采用培养皿滤纸培养法进行发芽试验,分析不同浓度盐胁迫处理下芝麻种子萌发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大,漯芝22号和漯芝88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总体呈逐渐降低趋势,不同浓度的盐胁迫均会抑制其种子萌发;漯芝66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其中低浓度(50、100 mmol/L)盐胁迫时表现为促进作用。漯芝66的根长、芽长和鲜重生长受盐胁迫抑制程度相对最小。在低盐条件下,更适宜漯芝66种子萌发,为芝麻耐盐品种推广及选育提供材料。

    2025年02期 v.29;No.200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植物保护

  • 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对7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

    张胜;乔甜甜;吴鸿辉;杨执;陶紫晴;梁易恒;刘润强;周锋;

    探究河南省新乡市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可以为生产上有效防控玉米茎基腐病提供理论依据。从河南省新乡市采集具有玉米茎基腐病典型症状的玉米植株,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试验以及形态学和ITS分子鉴定,对供试病原菌进行分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生物学特性(温度、光照、pH值和培养基种类)以及对7种常用杀菌剂(戊唑醇、异菌脲、恶霉灵、氟啶胺、醚菌酯、氟环唑、氟吡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供试玉米茎基腐病株中共分离到6株形态特征一致的病原菌,取典型特征菌株进行形态学和ITS分子鉴定,形态学结果显示该菌株与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菌株在孢子形态和菌丝外观上高度相似,ITS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与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菌株的同源性高达98%,确定其为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24 h光照、温度35℃、pH值5、玉米粉培养基;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啶胺、醚菌酯、恶霉灵、氟吡菌胺对供试病原菌的EC50为0.115~0.308μg/m L,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是引起河南省新乡市玉米茎基腐病的主要病原菌,适宜在35℃、24 h光照、pH值为5的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可以利用氟啶胺、醚菌酯、恶霉灵和氟吡菌胺进行防控。

    2025年02期 v.29;No.200 58-6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土壤·肥料

  • 水氮耦合对春茬设施黄瓜光合特征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海杰;杜亚茹;康艺凡;于景鑫;黄媛;

    研究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春茬设施黄瓜光合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以为华北地区设施黄瓜科学进行水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春茬设施黄瓜为试材,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灌水上限设田间持水量(FC)的78.00%、87.55%、93.35%和100%计4个水平,施氮量设0、434.21、697.43和999.90 kg/hm~2计4个水平,在T1—T8处理间开展交叉试验,测定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黄瓜光合特征参数、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7处理(灌溉上限水平为100%FC,施氮量为999.9 kg/hm~2)的光合特征综合表现最优;T6处理(灌溉上限水平为93.35%FC,施氮量为0 kg/hm~2)的单株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T2处理(灌溉上限水平为78.00%FC,施氮量为434.21 kg/hm~2)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理论最高值为14.21 kg/kg。使用模糊Borda方法对不同水氮耦合处理黄瓜一级指标的评价值和排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T6处理综合评分最高,为本试验最优处理。在T6处理的基础上,结合施用底肥,适度降低追施氮肥用量和灌水量,可在生产过程中使黄瓜达到品质、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平衡。

    2025年02期 v.29;No.200 65-7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锌肥施用措施对夏玉米子粒锌含量以及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孙丽岚;王瑞文;丁民伟;贾剑麟;陈建芳;刘强;许永红;范战胜;常苑苑;李璞;许刚;

    研究锌肥施用措施对夏玉米生长发育性状、产量以及子粒锌含量的影响,可以为夏玉米生产上科学施用锌肥提供依据。利用田间试验,以不施锌肥为对照(CK),试验锌肥施用措施设播种期底施(处理Ⅰ)、播种期底施+拔节期喷施(处理Ⅱ)、播种期底施+大口期喷施(处理Ⅲ) 3个处理,其中锌肥底施用量为15 kg/hm~2、喷施用量为0.4%的锌肥溶液15 kg/hm~2,测定了不同施锌处理夏玉米的子粒锌含量以及生长发育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施用锌肥可以促进玉米株高和茎粗生长,改善穗部性状;提高玉米子粒锌含量,除处理Ⅰ外其他2个处理均效果显著,其中处理Ⅲ子粒锌含量最高(16.2 mg/kg)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产量,其中处理Ⅱ产量最高(9 850.05 kg/hm~2)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处理Ⅰ与处理Ⅲ差异不显著。施用锌肥可提高子粒锌含量和玉米产量,底施+喷施时“双提高”效果显著,其中播种期底施+拔节期喷施对提高玉米产量效果最好,底施+大口期喷施对提高子粒锌含量效果最好。

    2025年02期 v.29;No.200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中药材

  • 青翘适宜采收期研究

    孙浩政;温春秀;崔施展;贾东升;刘灵娣;赵敏;

    确定青翘适宜采收期,可以平衡连翘的药材质量和产量,保障药农利益,促进连翘产业健康发展。在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市井陉县连翘万亩种植基地,固定选择3个样点取样,每个样点均随机选择10株连翘树,6月5日(首次采摘)—9月23日(采摘结束)每隔10 d采摘1次果实,共12个批次。通过果实外观观察以及单果质量(鲜、干)和主要药用成分含量检测,筛选青翘的适宜采收期。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时间的推移,连翘果实外观颜色逐渐加深、表面斑点逐渐增多,鲜果单果质量总体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干果单果质量总体呈相对稳定的波动升高趋势,折干率总体呈波动升高趋势;连翘苷和连翘酯苷A含量总体呈逐渐降低趋势,但所有批次的果实指标含量均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标准;挥发油含量仅有1个批次(8月14日)的果实含量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标准。综合考虑连翘果实的单果质量和主要药用成分含量,认为试验地区青翘的适宜采收期为7月25日—8月24日。

    2025年02期 v.29;No.200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气象学

  • 气候变化条件下影响河北山前平原区小麦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分析

    吕丽华;刘茜;郑孟静;张经廷;

    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风险增大,小麦生产系统稳定性受到严峻挑战。明确河北藁城地区影响小麦增产的主要气候因子,可为小麦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河北藁城地区1960—2018年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量、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数据以及1994—2018年的小麦产量数据,分析了冬小麦生长季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以及关键气候因子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但总体呈持平趋势;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 a分别上升0.28和0.40℃;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 a分别下降1.02百分点、0.23 m/s和62.4 h。小麦各生长阶段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风速,10—11月和3—4月相对湿度,10—11月、12—2月和5月日照时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变化趋势;12—2月和5月降水量,10—11月、3—4月、5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3—4月和5月日照时数,5月相对湿度与产量均呈正相关。通过对小麦产量与各气候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风速回归系数高,对产量影响较大;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对产量影响较小。明确了河北山前平原区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得出了各生长阶段影响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气候因子,为该区域小麦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29;No.200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3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农业经济

  • 2015—2023年河北省苹果生产中化肥利用效率评价

    吴云鹏;胡树勇;林力;马筱建;

    绿色农业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我国连续出台了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方案,旨为降低化肥施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河北省是苹果生产的传统省份、重点省份,基于2015—2023年河北省苹果生产面板数据,对河北省苹果生产过程中化肥肥耗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苹果生产化肥施用总量平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均降低率仅为0.7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相邻苹果主产省份相比,化肥施用量平均值远低于山东和河南,年均降低率远低于山西和山东;施用的化肥以氮肥和复混肥为主,氮肥、钾肥对减量的贡献率最大;化肥肥耗、氮肥肥耗和复混肥肥耗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复混肥肥耗与化肥肥耗变化趋同。提出以绿色生产基地作为总抓手,推广节肥新技术、生物有机肥新产品,创建苹果绿色生产示范园区,培育区域公共品牌的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29;No.200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型研发机构赋能果蔬产业发展——以山西农业大学曲沃果蔬研究院为例

    张振宇;任红燕;韩伟宏;李建军;聂园军;田文杰;

    新型研发机构是区域科技研发体系和国家战略科技布局的重要力量,已成为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生力量。产业研究院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高校创新农业科技研发模式的重大突破,通过“政产学研”有机结合协同推进,有效促进了科研资源重整、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落实落地。以山西农业大学曲沃果蔬研究院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工作宗旨和运行机制、工作路径与成效,深入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校地对接机制、激活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动能、强化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梳理和落实技术服务清单等建议。

    2025年02期 v.29;No.200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农业基础科学与方法

  • 甘薯小孢子活力FDA荧光染色法优化及应用

    陈敬辉;高润红;焦伟静;王颖帅;胡亚亚;陈典典;刘兰服;马志民;刘艳芬;

    为了快速、准确地统计甘薯小孢子活力,确定合适的培养方式,以甘薯栽培品种“冀紫3号”单核期小孢子为试验材料,从工作液浓度、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3个方面,对FDA荧光染色法进行优化;并采用优化后的方法,对不同减数分裂时期和采用不同液体培养基培养的小孢子进行了活力检测。结果表明:常温(25℃)下FDA工作液浓度8μg/mL、染色5 min,可以简便、有效地检测甘薯单核期小孢子的活力。该方法还可应用于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小孢子活力的检测,但是不适用于甘薯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和成熟花粉粒期的小孢子活力测定。培养过程中4种液体培养基培养的小孢子活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培养开始后活力快速降低,第2天时小孢子活力仅为培养开始时的50%左右,第10天时小孢子活力趋于0。研究结果不仅可为甘薯小孢子活力测定提供依据,还可为甘薯单倍体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02期 v.29;No.200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