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丹;牛细婷;蔡宁;许皓月;余国新;
对河北省阜平县6个乡镇的农业主要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阜平县发展规划,提出了该县中东部地区产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以期提供发展理论依据。
2019年06期 v.23;No.168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帅;葛文光;
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经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隆化县肉牛养殖历史悠久,目前肉牛产业初具规模。对该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该地区的肉牛销售主要有自产自销、农超对接、收购商+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4种模式。在对4种销售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品牌意识差、线上营销意识不强、冷链物流配送能力不足、养殖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增强农民品牌意识、完善区域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组织展销会以及推介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对策建议,以期为隆化牛肉以及其他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营销提供参考。
2019年06期 v.23;No.168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丽娜;孙国兴;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自2008年以来,天津市建设了一批以高标准设施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园区,形成了良好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基础,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天津农业园区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构建产业融合、品牌培育、创新驱动、主体集聚等机制,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
2019年06期 v.23;No.168 9-1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秦文利;
打造田园综合体是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目标的新型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其中果品生产是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利用果园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果园生草,构建集生产、生态、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是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果园生草可改善果品生产生态环境,提高果品产量与质量,美化田园风光,是一项先进的果园地面管理制度。针对当前果园管理中地面管理制度落后、立体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等问题,分析了果园生草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的生态功能、观赏功能和经济功能,指出果园生草能提高土壤肥力,吸引害虫天敌,减少化肥和农药投入,减轻果园立体污染;覆盖地表,抑制扬尘,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调控果园光照、温度和湿度,改善果园小气候;打造果园景观,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果农收入多样化。并提出果园生草时应注意科学选择草种、适期播种、合理利用的建议,旨为促进果品绿色生产、提高田园综合体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2019年06期 v.23;No.168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李夕军;李建芬;陈莉;宋晓;李瑜玲;赵会芳;花学军;
石家庄市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随着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通过对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农业资源环境处、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调研区域包括藁城、栾城等11个县市,调研内容包括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废弃物的主要处理方式、基层农技人员对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的掌握程度等方面。通过定性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高,但利用价值较低;农业废弃物相关政策、项目和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并提出对策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创新体系。
2019年06期 v.23;No.168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伟;郑东盟;
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与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基于农业政策性银行主导地位的保定市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运用SWOT分析法对该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机会与挑战)和内部环境(优势与劣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增加保定市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加强金融服务有效供给,改善保定市农村金融环境,完善信用体系建设,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完善保定市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增加金融服务品种的对策建议。旨为保定市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2019年06期 v.23;No.168 23-2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明清;江彦军;张辉;李腾;李光;宋小颖;高倩;张广辉;冯立辉;刘强;安庆学;
为明确石家庄地区春灌1水条件下的最佳灌溉时期,在辛集选取当地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主栽冬小麦品种16个,以春灌0水(CK_1)和春灌2水(CK_2)为对照,在春灌1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溉时间(拔节前期、拔节中期、拔节后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灌1水条件下,冬小麦穗数随灌溉时间的推迟呈略微增多趋势,其中,拔节后期灌水处理的穗数最高,达到了685万穗/hm~2;小麦穗粒数范围为27.4~28.0粒/穗,受灌溉时间影响不明显;小麦千粒重和理论产量均随灌溉时间的推迟呈下降趋势,且指标值均以拔节前期灌水处理最高,分别为39.4 g和6 198 kg/hm~2。正常年份,石家庄地区冬小麦春灌1水条件下灌溉时间以拔节前期(春5叶前)为宜,实际生产中还应根据起身期单位面积茎数和阶段降雨量灵活调整。
2019年06期 v.23;No.168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亚茹;茆少星;闫淑珍;陆长梅;
为拓展DLJ1和SZ5菌剂的应用范围,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油菜和小麦种子为试材,分别在种子萌发期和萌发后进行培养皿试验,以无菌水处理为对照,分析了NA培养液、SZ5菌悬液、DLJ1菌悬液、SZ5发酵液和DLJ1发酵液处理对油菜和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萌发期2个菌剂的菌悬液处理均对油菜和小麦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而NA培养液和发酵液处理显著延缓了种子萌发。菌剂处理时间不同,对萌发后种子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也不一样。萌发期的DLJ1发酵液处理可显著促进油菜萌发苗根、茎、叶的生长以及小麦萌发苗根系的伸长,其促生效果优于其菌悬液处理和SZ5发酵液处理;萌发后的菌剂处理中仅DLJ1菌悬液可显著促进小麦幼苗根系伸长,整体促生效果相对较弱。DLJ1分泌的ACC脱氨酶活性较高以及具有产铁载体能力,可能是其促生效果优于SZ5处理的原因。本研究结果预示DLJ1菌剂在油菜生产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建议在萌发期进行DLJ1菌剂处理效果可能更好。
2019年06期 v.23;No.168 31-3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7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崔彦芹;郭元章;关中波;蹇家利;韩鹏;李和平;徐桂真;
为筛选适宜冀中南地区油葵的高产栽培模式,完善油葵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以矮大头667 (667)和同辉562(T562) 2个油葵品种为试材,均设露地(CK)、地膜半覆盖、地膜全覆盖3种栽培模式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油葵生长参数、生理生化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栽培模式下,T562的株高、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百粒重、单盘粒质量、结实率以及产量均高于667;苗期茎粗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667,现蕾期之后茎粗和叶面积指数均低于667;生育期较667短。不同栽培模式下,2个品种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百粒重、单盘粒数、单盘粒质量、结实率和产量均表现为地膜全覆盖>地膜半覆盖>露地;生育期均表现为地膜全覆盖模式下最短,地膜半覆盖模式与露地种植相当。地膜全覆盖栽培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油葵生长发育,缩短生育期,还可以提高油葵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产量,其中T562表现为前期营养生长旺盛,现蕾期后营养生长迅速转化为生殖生长,且生育期短,产量显著高于667。因此,选择高产品种T562、采用地膜全覆盖栽培模式是冀中南地区获得油葵高产的有效途径。
2019年06期 v.23;No.168 36-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伟;王世伟;左振朋;王晓弟;冯尚宗;娄华敏;
为满足水稻机械插秧对秧苗的要求,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水稻移栽秧龄(25、32和40 d)为主处理、多效唑浓度〔0 (清水,CK)、150和300 mg/kg〕为副处理,研究了水稻移栽秧龄和多效唑浓度对水稻秧苗素质、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并对最优组合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水稻1叶1心期喷施多效唑溶液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与移栽秧龄和多效唑浓度有关。本研究条件下,在水稻1叶1心期喷施150 mg/kg多效唑溶液,移栽秧龄为32 d时,水稻秧苗株高15.9 cm、叶龄4.8叶、茎基宽0.46 mm、根数23.5条,秧苗最为矮壮,移栽后返苗快,符合机械插秧的工作要求;且水稻产量(9 049 kg/hm~2)最高,较CK增产4.9%,增产效果明显。
2019年06期 v.23;No.168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玉平;孟雅宁;兰素缺;张业伦;李杏普;
冀资麦14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济南17与黑小麦2号杂交,之后与冀紫439复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黑小麦新种质。该品种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还原糖,是适宜加工精制面条的中筋黑小麦种质。
2019年06期 v.23;No.168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2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冯尚宗;左振朋;张民阁;王晓弟;周伟;王世伟;
为总结临稻系列粳稻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方面的经验,以临稻16为例,介绍了临稻16及其父母本淮稻6号和临稻11号的选育过程,以及临稻16的特征特性和推广应用情况。通过对临稻系列粳稻品种选育实践的分析与研究,总结了粳稻种质创新的3个途径是辐射诱变、系统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粳稻育种策略是1个关注(关注条纹叶枯病的抗性)、2个提高(提高产量、提高品质)、3个增强(增强品种抗病性、增强品种抗逆性、增强品种抗倒性),粳稻育种方法是辐射诱变、杂交育种、系统选育、海南加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优选亲本材料、辐射诱变,结合常规育种及生物技术等手段创新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临稻16,具有出米率高、早熟、商品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优点,适合黄淮稻区做麦茬稻、直播稻生产。
2019年06期 v.23;No.168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玉源;刘祎;崔淑芳;王广恩;张曦;金卫平;李俊兰;
棉花的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存在一定的负相关,且均由多基因控制,单次杂交很难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改良。我们采用多类型亲本逐次杂交,渐进协同改良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策略(简称为"渐进法"),实现了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协同改良。采用渐进法,先后培育出冀棉616、冀863、冀棉315、冀棉803等一系列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
2019年06期 v.23;No.168 69-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明;胡亚亚;张爱君;刘兰服;靳容;韩美坤;马志民;唐忠厚;
为促进紫薯新品种冀紫薯2号的推广与开发利用,介绍了该品种的遗传背景、生物学性状、营养品质、产量表现和适宜种植区域等,并从育苗技术、养分高效利用、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和轻简化栽培等方面提出了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高产、高质、高效的目的,为冀紫薯2号大规模生产提供指导。相关技术适宜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及安徽中北部等薯区推广与应用。
2019年06期 v.23;No.168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璇;金素娟;牛宁;付雅丽;李占军;
石豆15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运用谱系选育法,以石豆5号为母本、石豆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成功选育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高产,抗倒伏;平均产量为3 005.4~3 251.1 kg/hm~2,较对照冀豆12增产5.3%~7.4%。2019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夏播种植。
2019年06期 v.23;No.168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宋建新;许宁;康振宇;王淼;李佳;张泽伟;贾文东;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大豆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低价进口大豆冲击国内大豆市场,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减弱,逐渐从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国。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使我国大豆产业面临新的挑战,提升大豆产品质量和自给水平成为当前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为应对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推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2019年提出了大豆振兴计划。河北省是我国大豆优势产区之一,在对大豆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河北省大豆产业的现状、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河北省大豆产业发展要立足资源禀赋和生产实际,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大豆振兴计划实施,多措并举,推动大豆生产实现"扩面、增产、提质、绿色"的发展目标。
2019年06期 v.23;No.168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连梦娇;
基于团风县2013~2017年面源数据,构建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维度14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该地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团风县土地可持续利用在资源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3个方面的发展程度不平衡,2013~2017年该县资源环境指标的贡献率持续减低,经济环境指标的贡献率稳步提升,社会环境的贡献率基本保持不变;团风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分值由2013年的0.306 7增长至2017年的0.668 8,从土地可持续利用起步阶段已经进入发展阶段的中期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2019年06期 v.23;No.168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