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兆强;刘小京;
为了探索提高环渤海干旱盐碱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有效耕作模式,采用对比试验设计,分析了夏玉米深松播种-冬小麦沟播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旋耕播种技术的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深松措施改善了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上层土壤容重降低0.5 g/cm3,孔隙度增加5.0%,饱和导水率增加几个数量级;20~4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6.7%,利于作物吸收利用,上层土壤含盐量随含水量的增减相应地变化,并没有出现增加趋势,不存在次生盐渍化的潜在为害;夏玉米和冬小麦分别增产24%和52%,显著提升了干旱盐碱区粮食增产能力。夏玉米深松播种-冬小麦沟播一体化技术可以为盐碱障碍耕地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该地区的粮食安全提供科技保障。
2012年07期 v.16;No.121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53 ] - 王传光;田咏梅;周浩亮;毕建杰;
为了探讨灌浆期不同淹水时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程度,在池栽补灌条件下,研究了灌浆期淹水3 d、6 d、9 d和12 d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可导致小麦旗叶光合速率上升后又下降的光合性能降低,2个品种的光合速率均呈双峰曲线,细胞间隙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均呈上升趋势,气孔限制值呈下降趋势。灌浆前期短时间淹水对小麦生产有利,但长时间淹水会引起小麦早衰,本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地区旱涝急转的灾害损失提供理论支撑。
2012年07期 v.16;No.121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7 ] - 韩永亮;路正营;杨玉枫;崔红印;李世云;
棉花结铃性对产量具有较大影响。为更好地配合棉花育种工作,提高选择效率,采用二元定距相关分析法,对邯郸市农业科学院5个自育棉花品系的产量与棉铃空间分布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棉株的中上部结铃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下部结铃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该研究可为棉花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2012年07期 v.16;No.121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67 ] - 王莉;刘立峰;杨永强;
近年来,随着气候不断变暖,导致小麦生产的生态环境持续发生变化,对小麦持续稳产高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深入研究气候变暖导致小麦生产环境因素变化以及对小麦生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积极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对促进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邢台市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麦生育期间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对小麦生育规律的影响,提出了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的产出能力和抗灾能力;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2012年07期 v.16;No.121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9 ] - 杨才;魏志信;周海涛;李天亮;杨晓虹;张新军;刘文婷;
河北省张家口市和承德市及周边的内蒙古、山西等莜麦产区是京津地区的风沙源之一,而莜麦是该地区的第一大主栽作物,因此搞好莜麦田的防沙固土对缓解京津地区的沙尘暴起着很大的作用。选用早熟莜麦新品种花早2号,采取了免秋耕、晚播(6月15日播种)种植技术,对莜麦单产和蓄沙固土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免秋耕晚播种植技术的莜麦田可蓄沙固土6 700.5 m3/(hm2·a),且莜麦产量较对照田增产877.5 kg/hm2,增产率为23.6%。
2012年07期 v.16;No.121 22-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8 ] - 曾细华;骆赞磊;胡金和;曹开蔚;刘宗发;王苏影;葛洪滨;邹旭;黄海燕;熊清云;喻凤琴;
以早熟油菜品种青杂131为试验材料,采用播期和播量2个试验因素设计,分析了不同播期(10月22日、10月26日、11月3日和11月10日)和播量(4.5 kg/hm2、6.0 kg/hm2和7.5 kg/hm2)对早熟油菜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和播期均能显著影响菜籽产量。在相同播量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油菜生育期缩短,主要经济性状变劣,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在相同播期条件下,随着播量的增加,油菜的群体数量增大,这间接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分枝数和有效角果数,进而可达到增产的目的。在双季晚稻田免耕直播种植青杂131时,应适时早播并适当加大播种量,通过增大群体数量来提高稻田油菜的产量。本研究条件下,早熟油菜青杂131在10月22日播种、播种量为7.5 kg/hm2时,产量可达到1800 kg/hm2以上。
2012年07期 v.16;No.121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8 ] - 李月华;李琴;王树生;许刚;田红卫;刘强;刘亚;孙明清;
我国华北地区是极度缺水、贫水地区,而农业用水又占较大比重,其中,小麦为高耗水农作物,前人在小麦节水方面进行过生物节水、化学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等多种形式的探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未达到理想效果。2011年石家庄市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在石家庄地区18个农业县(市、区)的480.148 hm2麦田、105眼机井进行了小麦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两节"(节水、节地)、"两省"(省工、省时)、"两增"(增产、增效)的明显效果,但也有部分麦田减产,且在微喷带带宽、设备安装拆卸、喷水次数、用肥次数、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石家庄市在华北地区属于首家进行小麦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大面积多点试验示范区域,许多经验和试验结果可供今后该技术大面积推广借鉴。
2012年07期 v.16;No.121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11 ]
- 阎爱华;王志刚;李保国;马聪慧;周舜;
为研究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建设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从邢台市临城县运行年限为1~10 a的10个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核桃林取样,对其0~20 cm、20~40 cm和40~60 cm 3个土层的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层,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核桃林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均总体呈增强趋势,且不同运行年限的土壤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转化酶活性以及运行年限≥5 a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未开垦荒地;在运行年限相同的条件下,4种酶活性在3个土层的大体顺序为0~20 cm>20~40 cm>40~60 cm。表明营建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能显著提高土壤质量,运行年限越长,对土壤质量改善的作用越明显。
2012年07期 v.16;No.121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8 ] - 曹岩坡;戴鹏;戴素英;
为提高盐碱地芦笋育苗效率,以芦笋品种冠军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育苗方式、不同苗龄、地膜覆盖对盐碱地芦笋育苗及定植后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土壤含盐量≤0.3%的盐碱地原土营养钵育苗、移栽苗龄≥90 d、定植后在笋田行间覆盖地膜等措施,可提高芦笋幼苗对盐碱的适应能力,定植后秧苗成活率达90%以上,且缓苗期短,植株健壮,生长指数高。
2012年07期 v.16;No.121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0 ] - 赵璇;王玉岭;李占军;金素娟;
菜用大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是当今公认的无公害或少污染的安全保健食品。中国有种植菜豆的悠久历史,近年来,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上菜用大豆的主要出口国。介绍了菜用大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菜用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菜用大豆的建议。
2012年07期 v.16;No.121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99 ] - 李珍珍;朱军;褚玲;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节奏的加快,城市需要更多的绿量来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逐步掀起了"大树进城风"等绿化热潮。但"残肢断臂"的大树移植生态效益不高,景观效果差,收效甚微。为弥补其不足,尽快体现绿化效益,达到一定的即时效果,树木全冠移植成为近年来极为推崇的绿化技术。作者通过对树木全冠移植产生的根源及其利弊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树木全冠移植技术,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2年07期 v.16;No.121 42-4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9 ] - 聂佩显;薛晓敏;路超;王贵平;
矮化自根砧育苗具有育苗简单、园貌整齐、结果早、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是世界苹果生产发展的趋势,但目前我国的苹果矮化自根砧嫁接苗的繁育技术相对薄弱,成为制约我国苹果苗木发展的一个技术难题。作者在生产实践及对前人育苗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母本园建设、砧木繁育、苗木繁育、嫁接技术、嫁接苗管理、肥水管理和培养分枝大苗7个方面,对矮化自根砧苹果苗的繁育技术进行了论述。
2012年07期 v.16;No.121 45-4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0 ]
- 杨军芳;周晓芬;贾良良;冯伟;杜晓东;
通过对河北省太行山前平原小麦养分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与评价,揭示该区域小麦养分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该地区乃至河北省小麦粮食高产、养分资源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2009~2010年选择河北省太行山前平原小麦主产区的藁城、正定和无极3个典型县(市),根据当地产量水平、土壤肥力、施肥习惯并结合行政区划,对三县(市)34个乡镇308个行政村917名农户的小麦产量、施用化肥品种、化肥养分含量和施肥量等进行调查,利用文献并结合专家推荐,对小麦生产中氮、磷、钾养分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小麦氮、磷、钾养分平均投入量分别为250.5 kg/hm2、133.5 kg/hm2和45.0 kg/hm2;基、追氮肥平均投入量分别为90.6 kg/hm2和153.7 kg/hm2,氮肥基追比平均为1∶1.7;氮、磷、钾养分偏生产力分别为30.2 kg/kg、65.5 kg/kg和139.1 kg/kg。小麦养分资源管理中存在氮、磷养分投入总体偏高,钾素投入不均衡,氮肥基、追投入量较高,且部分农户氮肥基追比例不适宜,氮、磷、钾养分偏生产力低下等问题。因此,在小麦养分资源管理中,应采取"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衡量监控"的策略,即: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确定适宜施氮总量,依据氮肥合理的基追比分期调控基氮和追氮的施用量,并利用"3414"试验建立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磷、钾养分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依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合理施用磷、钾化肥。
2012年07期 v.16;No.121 51-5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4 ] - 梁丽鹏;李保军;刘淑红;赵力;杨保新;
为明确新型棉花花芽分化促进剂艾氟迪(AFD)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喷施AFD和缩节胺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AFD对棉花植株生长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棉花株高,塑造株型,促进花芽分化和吐絮,改善叶片功能,减少病害和早衰的发生;对棉花成铃数、铃重和衣分等性状没有明显影响;子棉产量有所增加,但增产不显著。
2012年07期 v.16;No.121 57-5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2 ] - 梁永锋;
利用土壤养分常规分析法测定了固原市原州区土壤的主要养分含量,分析该区土壤的肥力水平现状;根据枸杞生长需肥规律和养分平衡原理,提出了固原市原州区枸杞种植的适宜施肥技术。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呈微碱性,养分含量整体表现为有机质、氮、磷和锌较缺乏,硫极缺乏,铁和锰中等偏下,钾较丰富,铜基本能满足枸杞生长。在枸杞生长过程中,一般1 a需要施用基肥1次、追肥2~3次,同时根据土壤养分丰缺配施适量的氮、磷、钾、锌和铁肥。
2012年07期 v.16;No.121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