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建中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生产部门,至今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这样的农业生产,都是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人类生活所需的食物、动物饲料和工业原料等,这就是传统的绿色农业,其主要弱点:一是易遭受自然灾害,风险大;二是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三是占用土地面积广,消耗水资源量大,与人争地、争水的矛盾突出;四是生产过程中施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破坏自然生态问题严重。21世纪的新型农业,将由“两大类、多型化”的生产模式组成,即:(1)直接利用太阳光能源类。分为三个型:一是陆地绿色植物露天型农业;二是绿色植物设施工程型农业;三是海洋水生型农业。(2)利用人工能源类。即微生物和生物细胞工业型农业。新型农业可形象化称为“三色农业”,即绿色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传统绿色农业露天生产的“单相形态”生产方式,将演变为“双相形态”的生产方式,即露天农业与工厂化农业结合、陆地农业与海洋水生农业结合,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又迈上一级历史新台阶。
1995年03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荫梅
目前夏谷主栽品种遗传基础狭窄,高产但不稳产,生产上亟需耐密抗倒不间苗品种。多数夏谷育种的技术路线以沿袭传统经验为主,育种方法手段比较陈旧,高科技含量低。夏谷育种的基本路线应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杂种优势利用,聚合优良性状淘汰劣质性状。田间技术与实验室技术结合,育种材料的农艺性状、抗性鉴定由直观的感官鉴别逐步采取实验室指标签定,通过计算机管理做成专家系统,利用计算机判别、决策,提高育种水平和效率。
1995年03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成和,刘爱国,周进宝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玉米病毒病害。70年代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开始发生,以后发病逐年加重。从80年代初期至今,河北省从南到北依次从偶发区发展成重病区,严重危胁着河北省的玉米生产。1991~1993年我们对1121份玉米材料进行对玉米矮花叶病的人工接毒抗性鉴定,有88.2%的玉米自交系和多数玉米杂交种不抗玉米矮花叶病,其中包括应用最多的骨干玉米自交系和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推玉米杂交种,有的应用已达10年以上。长期大面积种植感病材料,造成了毒源大量积累,是河北省玉米矮花叶病逐年发病的主要原因。此种状况如不迅速改变,潜在着玉米矮花叶病大发生的危险。推广种植抗和高抗玉米矮花叶病的玉米杂交种是解决河北省玉米矮花叶病的根本途径,而选育抗病玉米杂交种的关键是培育抗病玉米自交系。河北省为多种玉米病害发生区,所以,必须选育即抗玉米矮花叶病又兼抗其它几种主要玉米病害,农艺性好、配合力又高的玉米自交系。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只有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育种与植保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995年03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武金铭
对三个不同熟期的小麦推广种进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推迟播期相对增强品种抗寒力,分蘖减少,成穗率增加,株高降低,剑叶面积扩大,生育期缩短,收获期拖后,单株产量因素欠佳,单穗粒数增多,穗重叶比逐次下跌等。早熟种相比对播期反应不敏感,通常穗子匀称,功能叶穗粒数变幅小,适时晚播穗粒/叶(cm~2)为品种的最高值,穗重/叶(cm~2)大于同期种植的其它品种,较适宜晚播。依种植时间早与迟选用不同熟期的品种。
1995年03期 12-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郭海军,李振山,林永增,董志强,李伟明
本文对棉麦两熟晚春套棉花施纯氮量、灌溉定额对棉花籽棉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晚春套棉籽棉产量与施纯氮量、灌溉定额间的函数模型,并对施纯氮量与灌溉对产量影响的交互作用做了进一步分析。通过数学模拟筛选出每亩210kg以上籽棉产量的最佳农艺措施方案。
1995年03期 15-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秀萍,张启星,刘国庆,王永新,刘善资,刘亚琴,张军远
采用温室和简单的控温、短日照等设备,结合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了缩短水稻育种周期的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加温条件下一年完成二个水稻生长世代的栽培;在人工控温条件下一年能完成三个生长世代的栽培,能提高育种效率2倍。本文对该研究的主要设备和种子处理、播种、短日照处理、生长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做了详细的叙述。
1995年03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钱合顺,米君,杨素梅
本文综述了从国外引进的亚麻品种资源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农科所种植鉴定评价结果。2130份国外亚麻品种资源表现各异,类型丰富,在育种、生产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1995年03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屈振刚,张淑芬
<正> 1 我省麦红吸浆虫发生概况及趋势 麦红吸浆虫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受害麦田轻者减产20~30%,重者减产50~60%,严重者几乎绝收。50年代麦红吸浆虫曾在我省南部地区磁县发生,当时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产量损失,直到1982年前均无发生。但是,1983年在磁县申庄发生5.6亩,1984年就扩展到1000亩,1985年发展到1.5万亩,
1995年03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贵生,李柄文,谭文学,邹振富
通过对麦田大垫尖翅蝗进行罩笼试验,明确了秋季麦田蝗虫密度在每平方米0-15头范围内与小麦收获时的有效穗数成负相关关系,与穗粒数成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显著,而对小麦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同时明确了小麦苗期大垫尖翅蝗的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5头。
1995年03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利
河北省沧州沿海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盐碱地,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1990~1993年我们在盐山县搞了盐碱地利用改良试验。实践证明,浅耕深松打破梨底层能促进水分、盐分下渗,深松处加碎麦秸不但加速水盐下渗,而且抑制盐分上升,对改良盐碱土,促进保苗,提高粮棉产量都有良好作用,是值得推广的增产措施。
1995年03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晓芬,刘宗衡
本文通过系统总结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中有机肥的肥效、钾化肥效果的演变以及土壤钾素变化过程和养分盈亏情况,揭示了有机肥和钾素化肥在平衡土壤钾素养分方面的作用。
1995年03期 28-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大乱,张翠疃,徐国良
用计算机对13年苹果园山楂叶螨种群变动与温湿度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①山楂叶螨卵期和幼若螨期与日均温度呈高度负相关;②山楂叶螨种群发生高峰的界限指标是日平均温度为27.34±1.91℃,日平均相对湿度65.54±11.20%;③山楂叶螨在发育起点温度9.2℃至发生高峰的温湿度界限指标范围内,其种群增长与有效积温呈高度正相关,与累计温湿系数亦呈高度正相关;④苹果园内温湿度与气象站温湿度的关系呈高度正相关。此研究结果为山楂叶螨种群的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1995年03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洪昌,潘秀清
本文分析了石家庄地区日光温室不同苗龄(60天、50天、40天)育苗对结球莴苣早、中、晚熟品种幼苗生长状况、叶片分化、球叶/外叶比、叶球形成及产量的影响。各品种以40天苗龄幼苗生长最好,叶片数多,球叶/外叶比高,产量高。苗龄长结球期延长,叶球发育推迟,以晚熟品种A最敏感。早熟品种C的叶片总数40天与60天苗龄相比达显著水平。
1995年03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凤梧,李慧敏,周巧梅,马俊永
<正> 孪生小麦T-LTS-1,来源于小麦光温敏不育系HLT,其特点是由一朵小花长出二个独立完整的麦粒,又称双生小麦。发芽试验处理,两麦粒均成长出完整的幼苗,带有各自独立的胚根和胚芽鞘,不同于自花授粉作物多胚(一粒种子长出几个幼苗)现象和单花单粒现象。
1995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建伟,王玉梅
<正> 甘薯是高度杂合的自交不亲合植物,其性状遗传规律异常复杂。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试图利用传统的有性杂交获得甘薯遗传纯合材料,以开展甘薯性状的遗传理论研究和自交系间杂交育种,但均未成功。近几年,国内外又进行了甘薯雌雄配子体的离体培养,虽然获得了愈伤组织,但培育出真正的单倍体或纯
1995年03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如芳,席国成,卢国慧,柴卫东
<正> 为了更好地确定大豆育种目标以及深入进行资源评价,本文就河北省夏大豆的基本特征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材料来源于《河北省大豆品种志》,共572份,各性状的调查统计按河北省大豆品种志的划分标准进行并以此结果进行分析。1 生育期及植株性状的基本特点 本省夏大豆生育期较短,多半集中在90—110天(占总数的84.1%),生育日数大于110
1995年03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