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科学

 


粟类作物专栏

  • 谷子价格波动风险的度量及防范分析——基于谷子主产区的非参数核密度估计

    刘立军;齐泰;

    基于2020年6月~2023年6月的面源数据,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对我国谷子主产区的谷子价格波动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1)种植面积与价格风险的发生呈正相关。山西和内蒙古是谷子种植大省,供需情况与购销活力相对于其他省份更具有弹性,价格波动的风险更大。(2)各省谷子价格差异较大,偏度均不等于0,不属于正态分布。谷子价格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波动趋势具有一致性,但波动幅度差距较大。(3)谷子价格波动概率密度分布均不符合规则经验分布,偏度与峰度表现均较为明显,且具有“尖峰厚尾”的特征。(4)各省谷子价格下降概率均>50%,降价风险高于涨价风险。山西出现价格下降的风险最高;其次依次为辽宁、河北和内蒙古。提出建立和完善谷子市场行情监测系统,谷子种植户进一步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的对策建议。

    2023年05期 v.27;No.19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专栏

  • 家庭农场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YS-GMM和分位数回归模型

    马林靖;段非凡;

    基于面板数据构建SYS-GMM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家庭农场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核心解释变量中,保险理赔(X_1)、农业补贴(X_2)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农场农业保险需求,且保险理赔的系数>农业补贴的系数,说明保险理赔对家庭农场农业保险需求影响程度大于农业补贴。控制变量中,农场主性别(Z_1)、受教育程度(Z_3)、是否与龙头企业联系(Z_5)、产业结构(Z_9)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农场农业保险需求;农场主年龄(Z_2)、经营面积(Z_4)、是否加入合作社(Z_6)、农业受灾面积(Z_7)负向影响家庭农场农业保险需求,但不显著。(2)保险理赔在10%、25%、50%、75%、90%分位点上均提升了家庭农场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农业补贴在10%、25%、50%、75%分位点上均提升了家庭农场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在90%分位点上抑制了家庭农场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且不同分位条件下其影响效应差异较大。(3)“农业理赔(X_1)×经营年限(Z_(10))”“农业补贴(X_2)×薪资水平(Z_(11))”“农业补贴(X_2)×典型农场比例(Z_(12))”3个交乘项的系数均具有显著性,说明经营年限长的家庭农场通过较多的理赔经历增强了自然风险防范意识,农业保险需求高;农业补贴通过影响农民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其农业保险投保支出;典型家庭农场能得到更多的农业补贴,因此农业保险支付力度也更强。

    2023年05期 v.27;No.191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河北省农民工非农就业稳定性和城市社会融合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与分析

    苗海民;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土地流转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以河北省为例,基于面源数据,构建农民工非农就业稳定性、社会融合对土地流转行为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probit模型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以及边际效应。结果表明:(1)农民工非农就业稳定性分别在0.01、0.05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零租金、非零租金土流转行为;城市社会融合在0.0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零租金、非零租金土流转行为。(2)在非农就业稳定性对土地流转行为影响的方程(1)、城市社会融合对土地流转行为影响的方程(2)中,年龄(X_3)、有效证件(X_(14))、家庭总收入(X_(17))、土地面积(X_(18))、家庭总数人数(X_(20))和家庭抚养压力(X_(21))正向影响零租金流转行为,婚姻(X_6)、健康状况(X_8)、制造业(X_9)、省内跨市(X_(15))和市内跨县(X_(16))显著负向影响零租金流转行为;受教育年限(X_4)、省内跨市(X_(15))和家庭总人口(X_(20))显著负向影响非零租金流转行为,年龄(X_3)显著正向影响非零租金流转行为。(3)有固定雇主的农民工土地不流转的边际效应大于其他农民工,零租金流转、非零租金流转的边际效应小于其他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本地人的农民工土地不流转的边际效应小于其他农民工,零租金流转、非零租金流转的边际效应大于其他农民工。提出拓宽农民工非农就业渠道、深化城市人口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2023年05期 v.27;No.191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

    陈梅;高彦;段嘉嘉;

    客观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河北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区域异质性,对推进河北省绿色、生态、高质量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河北省11市面源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分析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变异系数法分析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水平评价值稳步提升,生态保护水平评价值基本处于停滞。(2)除保定外,其他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值整体呈增长趋势,各地区增长差异较大。(3)冀北、冀中和冀南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高,评价值空间异质明显。2011年冀北和冀中区处于领先地位,2014年开始逐步向南转移,2020年冀南区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评价值稳步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处于领先地位。(4)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D∈[0.4,0.5],处于濒临失调状态。耦合协调度变异系波动式下降。提出因地施策、促进各地区农业绿色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3年05期 v.27;No.191 19-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北省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测度与障碍因子识别

    刘斐;姜雪航;孙朝辉;王晓夕;王雪;张新仕;

    基于2012~2021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面源数据,从创新性、高端化、协同性、可持续性和自主可控性5个维度构建了河北省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各地区的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分析时空特征以及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河北省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从2012年的0.400 2上升至2021年的0.441 9,呈现“小幅上升—略微下降—稳定发展—明显提高”趋势。(2)各地区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波动较强。河北省北部地区和省会的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发展较强,南部地区发展较弱。(3)河北省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动。2012年主要障碍因子集中于可持续性、协同性和自主可控性维度,2021年则重点集中于农业生产高端化维度和自主可控性维度。提出把握地理资源优势,构建全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农业生产效率的对策建议。

    2023年05期 v.27;No.191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墨玉县农户多维贫困测度与防返贫对策研究

    姬文涛;孟梅;

    基于新疆墨玉县296份实地调研数据,采用Alkire和Foster多维贫困测算法(AF法)识别和测算农户多维贫困程度,对农户可能存在的易返贫致贫诱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各指标间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其中,各地区卫生设施和人均收入的贫困发生率为0,不存在剥夺;其他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剥夺。不同地区农户的贫困程度差异较大,其中芒来的农户贫困程度最为严重。(2)随着k值不断提高,多维贫困发生率(H)持续降低,多维贫困平均剥夺份额(A)稳步上升;多维贫困指数(M_0)逐步降低。当k∈[0,0.4]时,H>50%且明显降低、A<50%且稳步提升,M_0呈下降趋势;当k∈(0.4,0.6)时,H<50%且极速降低、M_0同样极速降低;当k=0.7时,H、M_0趋近于0。(3)不同维度对M_0的贡献率差距较大。其中,教育、生活水平、生活压力指标的贡献率分别为36.45%、23.76%和16.59%,居前3位;家庭资产的贡献率最低,仅为2.17%。各地区的多维贫困指数均呈递减趋势,但数值差异较大。提出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逐步转变教育思想;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开展节能减排,提倡清洁能源;提升医疗、金融等公共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2023年05期 v.27;No.191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家庄市栾城区休闲农业发展SWOT战略分析

    高策;苏利峰;王桂荣;李敏;王涵颖;王雪聪;崔永福;谭鑫;

    休闲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栾城区地处石家庄东侧,地理位置优越,适宜发展休闲农业。因此,基于SWOT分析法对栾城区休闲农业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优势因素包括区位优势、文化底蕴深厚等,劣势因素包括用地问题突出、人才短缺、资源分散且产品单一,机会因素包括休闲农业政策、潜在客群扩大、城郊短途旅游兴起,威胁因素包括同质化程度高、管理粗放、宣传与实际不符、资金风险高。并提出增长型、转向型、多元型和防御型战略发展规划。

    2023年05期 v.27;No.191 37-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科技助力石家庄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分析

    贾丽霞;袁志民;黄赛;尚丹;冯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石家庄地区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总结了石家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发现并分析了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能力、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等对策建议。

    2023年05期 v.27;No.19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耕作栽培与生理

  • 不同微灌溉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邢素丽;杨文方;杨军芳;聂浩亮;杨慧敏;张静;任艺;王敬霞;张洁;黄少辉;贾良良;杨云马;

    研究不同微灌溉施肥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效益的影响,可为冬小麦高效灌溉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微灌溉施肥模式(微喷灌施肥、滴灌施肥)为主区,氮磷施用量(N_0P_(120)、N_(180)P_0、N_(120)P_(120)、N_(180)P_(120)、N_(240)P_(120)、N_(180)P_(60)和N_(180)P_(150))为副区,随机排列,重复3次,研究了不同灌溉施肥模式和氮磷肥料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水平下,微喷灌溉施肥模式的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均高于滴灌施肥模式,2 a指标平均值分别提高了8.24%和12.00%;相同灌溉施肥模式下,均以N_(180)P_(120)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但滴灌施肥模式较微喷灌施肥模式平均节水187.5 m~3/hm~2,节水率9.26%。微喷灌施肥模式的冬小麦增产增收效果较好,该模式下N施用量为180 kg/hm~2、P_2O_5施用量为12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9 405.04 kg/hm~2。

    2023年05期 v.27;No.191 45-5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水肥运筹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环环;刘强;任红晓;李艳宁;张彦聪;范战胜;王宁;王瑞文;

    为筛选适宜强筋小麦种植的水肥调控措施,进一步完善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适宜黄淮海北部冬麦区推广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藁优5218、冀麦738和师栾02-1为试验材料,设春浇一水(拔节期浇水1次)和春浇两水(拔节期、开花期各浇水1次) 2种浇水模式,拔节期和开花期追施氮肥2种追肥模式,研究不同水肥运筹措施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3种强筋小麦均可正常成熟;师栾02-1对水分最为敏感,3种小麦春浇两水处理的成穗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高于春浇一水处理,拔节期追肥的产量和加工品质均高于开花期追肥。综合考虑,在黄淮海北部冬麦区种植强筋小麦时,采用春浇两水、拔节期追施氮肥的水肥运筹模式,可实现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高。

    2023年05期 v.27;No.191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氮磷钾肥配施对冀北地区春大豆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周欣;王瑞霞;陈士亮;桑利民;梁秀义;

    为了给承德地区大豆高产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亚有限结荚习性春大豆新品种承豆10号为试材,设置氮磷钾不同用量水平的田间试验,在试验地土壤速效氮含量较低、速效磷含量中等、速效钾含量丰富的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用量配施对春大豆生长性状、产量要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磷钾肥(P_2O_5120 kg/hm~2、K_2O 120 kg/hm~2)条件下,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施用大量氮肥可显著增加大豆株高、茎粗、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施氮量为120~180 kg/hm~2时产量明显提高,其中施氮量为180 kg/hm~2时产量最高;在相同氮钾肥(N 120 kg/hm~2、K_2O 120 kg/hm~2)条件下,与不施磷肥处理相比,适量施用磷肥可显著增加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但不同施磷量处理的大豆株高、茎粗、底荚高度、主茎节数和有效分枝数等植株形态性状差异均较小,增施磷肥均可明显提高大豆产量,其中施磷量为120 kg/hm~2时产量最高;在相同氮磷肥(N 120 kg/hm~2、P_2O_5120 kg/hm~2)条件下,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用钾肥对大豆各生长性状和产量各要素均无显著影响,但可明显提高大豆产量,其中施钾量为120 kg/hm~2时有利于大豆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的增大,产量最高。大豆高产的肥料最优用量组合为氮肥(N) 180 kg/hm~2、磷肥(P_2O_5) 120 kg/hm~2、钾肥(K_2O) 120 kg/hm~2,该处理下大豆产量最高,达到4 712.00 kg/hm~2,较不施肥处理增加46.6%。

    2023年05期 v.27;No.191 58-6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生物科学

  • 普通白菜C3H类锌指蛋白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田文杰;侯瑞泽;杜泽光;李改珍;侯雷平;李梅兰;

    植物CCCH (C3H)锌指蛋白是一种可识别并结合RNA的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普通白菜C3H类锌指蛋白家族的特性,通过比对拟南芥C3H类锌指蛋白成员和普通白菜数据库,鉴定普通白菜中C3H类锌指蛋白家族成员,并分析其蛋白质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染色体分布以及在花芽分化阶段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共鉴定到84个普通白菜C3H类锌指蛋白家族成员,根据在染色体上的顺序分别命名为BrcC3H1~84,这些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10条染色体上,其中在3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多,有15名成员;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表明,该家族成员编码蛋白质氨基酸数量为156~1 542个,理论等电点为4.96~10.84。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可将其分为3个亚族,各亚族间基因结构及保守基序差异明显,不同的C3H模型可能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因素。基因结构分析表明,BrcC3H成员多数含有1个或7个CDS。通过转录组数据对BrcC3H成员在白菜花芽分化不同阶段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有21个BrcC3H基因在花芽分化临界期高表达,而在后期表达逐渐降低,其可能参与帮助启动花芽分化。这为进一步研究BrcC3H基因在普通白菜的开花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年05期 v.27;No.191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6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遗传育种

  • 河北省东部低平原区旱碱麦品种综合评价

    冯珺珩;徐玉鹏;阎旭东;滕霄;卢相义;肖宇;岳明强;

    随着新育成品种的不断推出,在河北省东部低平原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也随之增多。为了筛选适合该区域种植的抗旱、耐盐、丰产小麦品种,在盐分含量3.26 g/kg的盐碱地上,选用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应用的8个优质旱碱麦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通过比较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不孕小穗数、不孕小穗率、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对各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捷麦19和小偃156产量较高、生态适应性强,为适合河北省东部低平原区种植的旱碱麦优选品种,其中捷麦19株高最大,小偃156蛋白质含量最高。在降水量多的地区或年份,可以追求旱碱麦的产量和品质,推荐种植小偃156;反之,则需要种植抗旱性强、产量稳定的捷麦19。

    2023年05期 v.27;No.191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资源与环境

  • 猪舍臭气的产生与除臭技术进展

    王一凡;郭海勇;王旭;胡栋;王占武;

    猪舍臭气是影响生猪健康和周边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猪舍臭气的组成、来源和治理3个方面进行综述,着重介绍了微生物除臭技术和除臭机理研究进展,以期为猪舍臭气的有效安全控制提供参考。

    2023年05期 v.27;No.191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

  • 南京都市圈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

    吴九兴;章玙茜;

    基于2000~2020年南京都市圈的耕地利用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函数和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南京都市圈的耕地利用效率总体偏高,但距离有效前沿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其中,南京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稳步提升且数值最高,淮安和扬州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率>1,芜湖、马鞍山和宣城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未达到有效前沿面。(2)南京都市圈的耕地利用纯技术效率处于较高水平,规模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从未达到有效前沿面。(3)南京都市圈耕地利用效率分布呈现偏“东北—西南”格局,且具有向东北方向偏移趋势。耕地利用效率重心集中于南京市,并呈现“西南—东北—西南”方向的阶段性转移。(4)南京都市圈的耕地利用效率一直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不同地级市之间耕地利用效率绝对差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大,应重点提高低值区域耕地利用效率。(5)从长期看,南京都市圈内耕地利用效率呈现出向下减少趋势,且各状态间的内部流动性比较小,保持原有状态的可能性较大。提出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强地市间相互联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控制碳排放,促进耕地的低碳利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对策建议。

    2023年05期 v.27;No.191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6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山东省苹果生产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梁岩岩;孟子恒;刘学忠;

    基于山东省烟台、威海、青岛、临沂和滨州地区386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生产成本、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市场因素对苹果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1)核心解释变量中,种苗投入(X_5)负向影响苹果生产效益,化肥农药投入(X_1)、劳动力投入(X_2)、土地面积投入(X_3)、机械投入(X_4)、将销售渠道(X_6)和价格变动程度(X_7)显著正向影响苹果生产效益,即化肥农药每增加1(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土地面积投入每增加1、机械投入每增加1),苹果生产效益增加0.286 (0.256、0.330、0.079);销售渠道每增加1(价格每提高1),苹果生产效益增加0.357 (0.257)。(2)控制变量中,是否外出打工(X_(12))负向影响苹果生产效益,文化程度(X_(11))和从业年限(X_(13))在0.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苹果生产效益,即文化程度越高、从业年限越长,越利于提高苹果生产效益。提出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行绿色有机种植技术,拓展销售渠道,构建稳定市场价格机制;合作社、小农户要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理念,适度扩大规模的对策建议。

    2023年05期 v.27;No.191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基于物联网的关键生境信息融合的赣南脐橙智慧生产决策系统开发

    姜钊;胡泽林;

    为了实现对赣南脐橙生产的高效管理,提升赣南脐橙生产的决策支持水平,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关键生境信息获取与融合的赣南脐橙智慧生产决策系统,对脐橙生产关键参数数据进行获取与融合处理,从而更好地支持脐橙种植生产。该决策系统包括环境实时监测、农田片区管理、生产机械设备管理和专家体统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对脐橙智慧生产的决策支持。

    2023年05期 v.27;No.191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数字乡村建设和农业全产业链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评《河北省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全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冯鸿雁;

    <正>进行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由董晓娟、董志良、陆刚、安海岗等著,地质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河北省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全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结合河北省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该著作以河北省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全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为主要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河北省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全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从河北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河北省农业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的现状、河北省数字乡村建设现状、河北省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现状,

    2023年05期 v.27;No.191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