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科学

 


乡村振兴专栏

  • 基于组合模型的广东西北地区乡村企业法律风险评价

    文川;纪广月;

    乡村企业法律风险评价的科学和合理与否直接关系企业法律风险防控能力。针对乡村企业法律风险的特点,从主体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法律风险、财务税收法律风险、合同法律风险、投资融资法律风险、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保密风险、外部风险8个方面构建乡村企业法律风险指标体系,基于IGWO-ELM的乡村企业法律风险评价模型研究表明,管理队伍建设风险(X_(15))、知识产权权属认定风险(X_(21))、劳动合同履行与变更法律风险(X_(62))、技术保障风险(X_(74))、政策变动风险(X_(83))和新冠疫情与经济危机影响风险(X_(81)) 6个指标的原因度>0,正向影响乡村企业法律风险;领导干预风险(X_(11))、相关制度的执行与完善风险(X_(13))、知识产权侵权风险(X_(22))、合同履行法律风险(X_(42))、银行贷款融资风险(X_(53))、人员保密管理风险(X_(71))和核心数据管控风险(X_(73)) 7个指标的原因度<0,负向影响乡村企业法律风险。提出防范乡村企业法律风险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企业法律风险评价、预警及管理提供决策借鉴。

    2021年02期 v.25;No.17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典型发达国家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比较与借鉴

    姚斯琴;郭玉冰;许冰;

    农产品流通渠道是链接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桥梁,对农产品流通成本、流通风险和流通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在分析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4个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构建、组织管理和保障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农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构建适宜特色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

    2021年02期 v.25;No.176 8-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刘鹏举;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我国现阶段土地集约利用的客观要求。基于文献,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成果进行了概述;基于区位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整理模式、整理优化布局进行了系统概述,以期为我国农村治理提供参考。

    2021年02期 v.25;No.176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农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投资意愿分析

    张维霄;申琳;刘海燕;刘爱秋;王惠;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河北省48个村414个调研样本数据,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投资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变量中,是否为村干部(X_(03))、是否外出打工(X_(04))、受教育程度(X_(05))分别在0.01、0.1和0.0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投资意愿,即农民外出务工时间越长、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村环境改善投资的积极性越高;解释变量中,和谐因子(f_3)、信任因子(f_2)和交往因子(f_4)分别在0.01、0.01、0.0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参加农村人居环境投资意愿,社会互惠因子(f_1)在0.05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农民参加农村人居环境投资意愿,即农户间交往越密切、相互信任程度越高、社会风气越好,农村环境改善投资的积极性越高,绿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改善投资意愿越低。

    2021年02期 v.25;No.176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

    曹莉莉;陈莉;

    目前,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融合发展阶段,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推动现代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乡村文化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对策建议。

    2021年02期 v.25;No.176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承德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问题与对策

    张博然;白祥;

    承德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战略背景下,根据实地调研数据,比较分析了承德市休闲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并对休闲农业园、农家乐和休闲农业专业村3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承德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21年02期 v.25;No.176 25-2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K-means聚类的河北省乳制品消费偏好集群分析

    石晓雨;唐晓雨;王肖丽;孙雅茗;齐子萱;张艳新;

    河北省是人口大省、畜牧业大省,但该区域乳制品发展不平衡、乳品消费结构不合理。基于河北省乳制品消费偏好调研数据,采用K-means聚类模型,对不同年龄群体乳制品消费偏好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年轻群体乳制品消费偏好差异较大。经济因素是影响年轻群体消费的主要因素,在经济发展迅速、收入水平较高的石家庄和保定地区,年轻群体对乳制品的品质和个性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不同年龄群体乳制品消费偏好差异较大。老年群体较年轻群体而言,接受新事物、新产品能力较弱,在乳制品的种类和品牌消费上较为稳定;普遍认为各类乳制品价格偏高,多侧重消费纸盒类、简易包装类产品,注重营养元素、乳脂含量较高乳制品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乳制品消费市场。因此,对河北省乳品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创新乳品发展、实现精准定位,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人,加强监督管理、保证乳品供应链安全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河北省乳制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02期 v.25;No.176 29-3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耕作栽培与生理

  • 播种方式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群个体生长特征的影响

    周相;张建芳;王冀川;李同蕊;高振;党旭伟;

    长期以来新疆麦区形成了以条播种植为主的"高密度、小株型"栽培模式。随着滴灌技术的应用,条播造成的群体分布不均匀加剧了群个体发展以及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制约了小麦高产潜力的更好发挥。以邯郸531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计方法,主区为条播(B_1)、穴播(B_2)和撒播(B_3) 3种播种方式,副区为施氮量0 (N_0,不施氮)、138 (N_1)、207 (N_2)和276 kg/hm~2(N_3) 4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和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株高以及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冠层叶倾角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对滴灌冬小麦群个体生长特征和产量均有重要影响,其中穴播效果最好,该播种方式下小麦中后期株高增速最快,群体总茎数在生育前期增长较平稳、春季拔节期达到最高后减少幅度较小,成熟期收获穗数最多、成穗率最大,群体LAI在孕穗期最高(达7.21)且后期下降较慢,小麦冠层平均叶倾角最小,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条播和撒播(分别较B_1和B_3处理平均增产10.66%和11.3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株高、群体总茎数、群体LAI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冠层平均叶倾角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其中N_2处理效果最好,该施氮量下小麦平均株高、群体LAI、成穗数和成穗率最大,冠层平均叶倾角最小,平均产量最高。试验组合中,B_2N_2组合(穴播,施氮量207 kg/hm~2)产量最高,群体质量最优,该处理下小麦株高83.94 cm,冬前总茎数1 479.81万株/hm~2,拔节期最高总茎数1 847.18万株/hm~2,成熟期收获穗数721.35万穗/hm~2,成穗率39.05%,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的群体LAI分别为3.66、 7.99和4.32,产量达到9 144.75 kg/hm~2且明显高于其他组合处理。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小麦群体指标调控提供借鉴。

    2021年02期 v.25;No.176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春播芝麻一穴双株栽培模式研究

    桑利民;崔彦芹;周波;许利民;王殿清;郭元章;桑燕;徐桂真;

    为探索春播芝麻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以芝麻品种冀航芝2号和冀9014为试材,栽培模式设一穴双株宽窄行(宽行行距80 cm、窄行行距60 cm,密度16.7万株/hm~2)、一穴双株等行距(行距80 cm,密度16.7万株/hm~2)和一穴单株等行距(CK,行距60 cm,密度13.5万株/hm~2) 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芝麻植株生长、根系发育、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一穴双株栽培模式在株高、主茎始蒴高度、叶面积和根系发育上具有优势,病害发生种类和程度变化不大,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生产力有所降低,但产量较高。在密度为16.7万株/hm~2的一穴双株栽培条件下,冀航芝2号和冀9014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株高、叶面积、始蒴高度、根系发育、千粒重、产量等均优于等行种植,其中千粒重分别增加了8.3%和3.2%,产量分别增加了7.9%和5.6%。一穴双株宽窄行(80 cm-60 cm)栽培模式更适宜在春播芝麻区推广应用。

    2021年02期 v.25;No.176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土壤·肥料

  • 设施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蕾;王鹤雄;张国印;郜静;李玭;赵欧亚;

    为揭示设施土壤优先流路的发生、分布规律及驱动因子,通过原位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图像解析技术,提取6个优先流特征指标,对设施蔬菜大棚和棚外粮田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优先流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索了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根系特性等因子对优先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设施土壤优先流染色面积比、最大染色深度和长度指数均大于棚外粮田土壤,其优先流现象更明显,由此产生的环境风险更不容忽视;(2)优先流主要发生在深层土壤中,且设施蔬菜土壤优先流发生较棚外粮田土壤更为复杂:垂直剖面染色形态变化程度分别经历相对稳定—次活跃—活跃—速变—活跃—速变(棚内)和次活跃—速变(棚外);(3)优先流受土壤孔隙结构、土壤水分状况和根系特性影响较大,棚内土壤优先流驱动因子从表层的由土壤孔隙结构和水分状况共同起决定性作用转向深层由根系特性所控制,棚外土壤则与之相反。研究结果可为设施土壤优先流模拟及其引起的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02期 v.25;No.176 46-5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生态有机肥配施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晓东;鲁雪林;吴哲;王秀萍;刘广明;陶树明;刘雅辉;韩建均;

    为构建滨海盐碱障碍耕地适宜的培肥改土增产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以芦苇秸秆、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作为生物有机物料,采取L9(3~3)正交试验设计与主成分-隶属评判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不同生物有机物料配施对盐碱障碍耕地的土壤性质调理与作物增产的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性质治理的作用不同,其中,芦苇秸秆在脱盐、降低pH值、提升碱解氮含量方面起关键作用,有机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方面起关键作用,生物有机肥在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和玉米产量方面起关键作用。明确土壤含盐量、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是影响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的主要指标,以土壤降盐提质、玉米增产为目标,采用正交优化设计与综合评判分析相结合,优选出综合效果较好的物料配比为芦苇秸秆45 m~3/hm~2、有机肥105 m~3/hm~2、生物有机肥1 500 kg/hm~2,该处理与原土相比,土壤含盐量降低57.14%,有机质含量提升2.18倍,土壤酶活性提高1.85倍,产量较当地常规产量水平提高61.19%。滨海区盐碱障碍农作区应当重视生物有机肥、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应用,在降低土壤含盐量、培肥地力的基础上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区域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研究可为滨海盐碱障碍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与技术参考。

    2021年02期 v.25;No.176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甘蓝—二月兰轮作模式下化肥减施对甘蓝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冯伟;胡文娟;刘振宇;智健飞;谢楠;高玉霞;刘雅祯;刘忠宽;

    为减轻张家口地区蔬菜种植潜在的面源污染,降低下游水域富营养化水平,将冬绿肥二月兰纳入甘蓝单季农作制度,构建甘蓝—二月兰轮作模式;甘蓝种植前将二月兰翻压还田(还田量17.5 t/hm~2),甘蓝种植时减施化肥。以当地甘蓝生产上的传统施肥量为对照(CK),化肥施用量设传统施肥量的100%(GM+100%)、90%(GM+90%)、80%(GM+80%)、70%(GM+70%)和0%(GM)5个处理,研究了化肥不同减施量对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甘蓝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月兰还田条件下,甘蓝产量随着化肥减施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其中GM+100%、GM+90%和GM+80%处理的甘蓝产量差异不显著,且均与CK差异也不显著;GM+90%和GM+80%处理改良土壤效果较好,二者的土壤各养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均较CK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其中速效磷和有效钾含量降低明显;与单作模式相比,轮作模式下虽然二月兰的生产成本增加了1 650元/hm~2,但二月兰植株的养分和水分价值却增加了4 011.91元/hm~2;GM+100%、GM+90%和GM+80%处理的经济效益分别较CK提高了25.40%、6.57%和2.75%,其中GM+100%处理的产投比较CK增加了0.15,其他2个处理的产投比均与CK相当。从生产、生态和经济3个方面综合考虑,采用甘蓝—二月兰轮作模式,在二月兰还田量17.5 t/hm~2条件下,甘蓝季化肥施用量较传统施肥量减少20%是可行的。

    2021年02期 v.25;No.176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豆科冬绿肥水氮复合效应分析

    秦文利;

    冬闲田覆盖种植豆科冬绿肥是河北农田实现减氮减蒸的一个重要措施。植株氮养分积累量及释放规律决定着豆科冬绿肥对土壤氮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生物量和植株氮含量决定了豆科冬绿肥田间氮养分积累总量。前期快、后期慢的冬绿肥养分释放规律有助于满足下茬春玉米苗期、拔节期等生育早期的氮养分需求,而在决定穗粒数、粒重等产量因子形成的关键生育期应加强来自其他肥源的氮素供应。土壤氮养分供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细胞膜渗透特性、加强水通道蛋白表达、增强根系水力传导度、优化叶片气孔开度,这均可减轻豆科冬绿肥生长耗水对下茬作物早期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分析豆科冬绿肥的水氮复合效应,探讨了其对后茬春玉米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指出今后河北省春玉米冬闲田覆盖种植豆科冬绿肥应加强的研究重点,旨为缺水区冬闲田绿肥复种生态养地型种植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

    2021年02期 v.25;No.176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肥料配施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师学静;柴同海;邢明振;李伟欣;石垚;王淑平;

    针对马铃薯施肥单一导致的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以及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试验肥料有生物有机肥、生物蛋白控释肥、生物菌肥和微肥(土壤调理剂) 4种,以只施用普通复合肥为施肥对照(CK),研究了不同肥料配施模式对马铃薯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只施用普通复合肥相比,4种肥料配施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效果最好。该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EC最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1.35%、5.64%、27.26%和6.18%;马铃薯大果(单个块茎>100 g)质量显著增加,产量(3 146.98 kg/hm~2)最高,Vc含量(152 mg/kg)最高、蛋白质含量(2.02%)较高,指标值分较CK别增加了63.04%、14.49%、28.81%和0.08个百分点。在马铃薯生产上,建议施生物有机肥1 800 kg/hm~2+根力多生物蛋白控释肥1 200 kg/hm~2+"72变"土壤调理剂1 200 kg/hm~2+菌中菌微生物菌肥15 L/hm~2做基肥。

    2021年02期 v.25;No.176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维大力(VDAL)在青梗菜上的应用效果

    董礼宾;余伟杰;杨亚江;钱海涛;王琳;齐俊生;

    以青梗菜(上海青)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式,研究了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维大力(VDAL) 4 500倍稀释液和9 000倍稀释液2个浓度单独施用,以及分别与芸苔素内酯、寡雄腐霉、氨基寡糖素混配对青梗菜生长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VDAL原粉4 500倍稀释液和9 000倍稀释液单独使用对青梗菜均有明显的壮苗和增产效果,其中VDAL原粉4 500倍稀释液的青梗菜产量明显高于9 000倍稀释液。VDAL原粉4 500倍稀释液和9 000倍稀释液分别与寡雄腐霉、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混用时,较其单独使用,对青梗菜的壮苗、增产效果降低,甚至对某些指标出现明显的减效作用。在青梗菜生产中,推荐使用VDAL原粉4 500倍稀释液。

    2021年02期 v.25;No.176 77-8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氮素水平对基质栽培娃娃菜光合生理 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高艳;乔亚丽;赵兆;张坤;胡琳莉;

    为了明确基质栽培条件下娃娃菜高产优质生产的最佳氮素水平,以娃娃菜(品种"惠农金娃娃")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方法,氮素水平设不施氮肥(CK)、优化施氮量(N_2)以及优化施氮量减少氮肥50%(N_1)、增加氮肥50%(N_3)、增加氮肥100%(N_4) 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对娃娃菜生长、光合生理、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_1处理下,娃娃菜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最大、气孔导度最小,株高最大,且在定植后第30天植株株幅最大、叶面积较大;经济产量(310.00 g/株)最高,较对照增幅高达61%,且经济系数最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有机酸和Vc含量较高,硝酸盐含量较低。综合来看,基质盆栽条件下,N_1处理施肥方案(尿素1.72 g/盆,过磷酸钙5.52 g/盆,硫酸钾2.76 g/盆)最佳,在该施肥条件下娃娃菜形态指标、光合参数、产量以及品质指标均达到最佳水平。

    2021年02期 v.25;No.176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植物保护

  • 石家庄市国槐小线角木蠹蛾为害情况调查

    白瑞霞;王广军;刘洽然;谷彦庆;乔建国;

    小线角木蠹蛾是国槐的主要蛀干害虫,常造成枯枝,甚至死树。为明确该虫的为害特征,对石家庄市园林绿地国槐受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小线角木蠹蛾为害部位主要分布在国槐主干上,且多位于分枝点附近;总体上,小线角木蠹蛾对园林绿地国槐的为害程度属轻度,但对不同类型绿地中的国槐为害程度差别较大,其中街道国槐行道树受害株平均虫口密度达到3.2片/株,为害程度达到中度,而对公园和苗圃中的国槐为害程度较轻;国槐胸径越大,小线角木蠹蛾为害程度越重。

    2021年02期 v.25;No.176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6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生物科学

  • 抗性淀粉制备及降糖作用研究进展

    龙金利;张爱霞;生庆海;

    对抗性淀粉的性质,不同加工处理方法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以及抗性淀粉在降糖方面的研究和降糖食品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抗性淀粉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可为抗性淀粉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21年02期 v.25;No.176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下载次数:9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研究

    李海霞;谢久凤;孙金花;

    为优化玉米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体系,以玉米杂交种昌7-2×Hi ⅡA和郑22×87-1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对转化过程中抗菌素抑制效果、侵染液类型、侵染时间、共培养处理方法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00 mg/L头孢霉素可完全抑制农杆菌生长,不同侵染液类型对转化率影响不大;侵染转化过程中加入乙酰丁香酮(As)可以明显提高转化效率,加入As的LB和YEP培养基染色率分别较不加As分别提高40.0%和33.3%;侵染时间为10 min时抗性愈伤率最高;在培养基中加1层灭菌滤纸,既能实现共同培养,又能减少农杆菌对愈伤组织的伤害,得到质量好的抗性愈伤。

    2021年02期 v.25;No.176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3K]
    [下载次数:9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农业基础科学与方法

  • 藜麦种植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的研究

    魏志敏;王新玉;吕玮;赵宇;李顺国;刘秋红;

    作物品种研究已经由定性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定量研究发展,分析评价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而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则是评价体系的基础,对评价结果的科学性起着重要作用。以藜麦为研究对象,根据藜麦种植特性构建了一个由3个层、5个系统、15个具体指标组成的藜麦品种种植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Delphi法与AHP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从系统指标(第2层指标)权重来看,作物产能子系统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占主要位置,其次是农艺性状子系统、子粒营养子系统、生态环保子系统,最后是土壤肥力子系统;从单个指标(第3层指标)权重看,亩产量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抗倒伏率、千粒重、株高、蛋白质含量、子粒颜色、亩有机肥使用量、收获指数、脂肪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淀粉含量、亩浇地用水量、土壤速效钾含量、亩农药使用量、土壤有效磷含量。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所得到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该藜麦品种种植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为藜麦品种种植评价奠定了基础。

    2021年02期 v.25;No.176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贺讯

    <正>据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冀新广发[2017]488号文件,《河北农业科学》 "粟类作物"栏目被评为"2015-2016年度河北省期刊名栏目"。

    2021年02期 v.25;No.17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北农业科学》征稿简约

    <正>《河北农业科学》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主办的农业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公开发行。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曾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 "河北省优秀期刊" "第二届北方期刊奖";2017年"粟类作物"栏目获"2015—2016年度河北省期刊名栏目"。

    2021年02期 v.25;No.176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