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新仕;王亚楠;王鑫;王淼;郭佳;李英杰;常清;
河北省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区,优质强筋麦种植面积持续不断扩大。为了培优壮大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实现小麦生产大省向小麦产业强省转变,对该省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产业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在:河北省具有适宜种植强筋小麦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强筋小麦品质突出,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价格优于普通小麦。同时,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围绕做强、做大优质麦产业,制定"以技术带动发展,提升强筋小麦种植质量""以企业试验站带动,扩大生产模式辐射范围""以科技促进增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并实施,解决了强筋小麦品质不达标、性状不稳定、优质不优价的难题,完善并形成了"从订到种,从种到收,从储到售"的优质强筋麦产业发展模式。
2019年02期 v.23;No.164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海燕;申琳;张维霄;刘一凡;王惠;
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沧州市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加深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度。选取2014~2018年沧州市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5个细分行业的产值以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增加值作为分析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细分行业与三大产业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沧州市农业的整体发展与第二产业关联度最强,其中,种植业和牧业与第一产业关联度最强;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关联度最强。沧州市农业应在产业内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发展相应农产品加工业以加强与第二产业的融合;结合生态旅游、物流、餐饮、金融等加强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2019年02期 v.23;No.164 8-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名威;宋雪菲;乔永胜;尉京红;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基础。对我国脱贫工作经历中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3个扶贫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基于对邢台市贫困县扶贫工作的实地调研,总结出该市扶贫工作的4种成功扶贫模式:脱贫小院,就地就业;农村电商,居家创业;安贫可耻,扶志扶智;龙头企业嫁接金融资本。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旨为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2019年02期 v.23;No.164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万献;邱丽花;肖阳萍;
以政府政策逻辑与农户乡土逻辑作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少数民族特困区凌云县的精准扶贫实施状况,揭示精准扶贫在实践过程中政府政策逻辑与农户乡土逻辑存在的偏差。针对广西凌云县实际扶贫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梳理总结该县精准扶贫成效,分析扶贫资源分配中政府逻辑与农民乡土逻辑偏差,提出加强扶贫立法力度、建立完善的扶贫监督机制等对策与建议。
2019年02期 v.23;No.164 16-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平则;刘浩杰;林杰;
选取太行山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平顺县的28个行政村1 608份实地调研数据,从扶贫满意度入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影响精准扶贫成效的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路径和程度。结果表明:生活状况改善以及人文发展与公共服务直接影响农户对精准扶贫成效的满意度。其中,人文发展与公共服务是影响扶贫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生活状况改善是扶贫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内容。住房与人居环境的优化正向影响人文发展与公共服务,对于扶贫满意度有间接影响。异地扶贫搬迁、改善卫生设施条件、提高休闲娱乐健康水平、加大文化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当地农户的学历水平是从源头上改善民生的基本措施,也是提高扶贫满意度的重要路径。
2019年02期 v.23;No.164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旭光;梁剑峰;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确认是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的关键,也是推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和破解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虚置、主体不明的两驾马车之一,为此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全面开展农村集体成员身份确认的要求。然而,实践中存在的确认主体不清、确认标准模糊、司法救济不力、确认程序缺位等问题使得集体成员身份确认举步维艰,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和产业兴旺目标的实现。针对上述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明确确认主体和确认标准、完善救济途径、完善确认程序等方面构建了科学确认身份的机制。
2019年02期 v.23;No.164 25-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雷广元;范志宏;韩芳;
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乡村治理典型乡村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大量实地调研与座谈的基础上,了解了Y县乡村治理的进展情况,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必要条件:县域经济稳步增长,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是基础条件;"三治"体系的有机融合是核心条件;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文化生活是保障条件。制约乡村有效治理的主要因素:村民自治向心力不足;基层组织薄弱;农民主体意识淡薄。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措施:精准施策;加强人才队伍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资本投入机制。
2019年02期 v.23;No.164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朱立波;韩芳;
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基层村干部人才资源的"蓄水池"。研究当前农村后备干部队伍现状,目的是破解当前农村干部队伍"断档"、结构老化等突出问题,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活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对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进行研究发现,现阶段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重视难、选人难、育才难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坚持备用结合、拓宽选人视野、加强实践锻炼、完善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2019年02期 v.23;No.164 34-3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范金旺;
采用非随机抽样调研方法,对从福建省7所高校毕业的484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座谈,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等)、家庭基本特征(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培训的认知程度等。通过定性研究发现,福建省新型农民呈现以下特征:从事农业生产以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31~50岁;81.1%的被访者为新型农业主体,85%的被访者对从事农业生产的未来非常有信心,94%的被访者对参与学历教育的效果满意。通过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X2(年龄)和X3(务农年限)与提升学历水平呈负相关;其他指标均与提升学历水平呈正相关,其中,X1(性别)、X7(家庭农业经营年收入)、X8(对农业的态度)和X10(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与提升学历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基于此,提出加大对农民提升学历教育的扶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鼓励不同层次的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旨为提升新型农民学历提供理论依据。
2019年02期 v.23;No.164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汝;薛晓敏;王来平;翟浩;聂佩显;王金政;
为优化改造成龄苹果乔砧郁闭园,提高果实品质,以红富士郁闭苹果园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隔行去行、隔株去株、隔行间株3种降密方式对果园微环境、树体结构、叶片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隔行去行、隔株去株、隔行间株均可明显降低果园覆盖率,提高树冠透光率,其中,隔行去行对改善郁闭果园的群体结构效果最好,果园覆盖率较对照降低55.68%,树冠透光率较对照提高82.38%。不同降密方式均可明显降低郁闭果园的树体枝量,并优化枝类组成,3种降密方式处理的单株枝量分别较对照降低了18.96%、12.41%和19.58%,短枝和叶丛枝占总枝量的比例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7.13个百分点、14.27个百分点和7.37个百分点,长枝和发育枝占总枝量的比例分别较对照降低了24.47个百分点、18.04个百分点和10.79个百分点。不同降密方式处理对冠层内温度、相对光照强度、叶片SPAD值和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均表现为隔行去行>隔株去株>隔行间株>CK,对冠层内相对湿度的影响表现为隔行去行<隔株去株<隔行间株<CK。隔行去行处理的苹果果实平均单果重(238.3 g)、着色指数(89.2)、光洁度指数(83.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1%)和优质果率(82.4%)均高于其他降密方式处理,指标值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8.2%、11.4%、5.85%、26.9%和25.2%。隔行去行对于改善苹果园微环境,提高叶片光合效率和果实品质综合效果最好。
2019年02期 v.23;No.164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白靖怡;刘冬云;
明确盐胁迫下蓝香芥(Hesperis matronalis)种子的萌发特性,可为蓝香芥在盐碱地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蓝香芥种子萌发最适温度25℃条件下,分别利用NaCl和Na_2CO_3溶液进行单盐胁迫,研究了不同浓度盐分处理对蓝香芥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均对蓝香芥种子萌发及其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NaCl浓度低于150 mg/L时对种子萌发影响不显著,NaCl浓度为650 mg/L时蓝香芥种子发芽率(46%)低于50%。蓝香芥种子在浓度250 mg/L的Na_2CO_3溶液中生长良好且发芽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浓度高于350 mg/L时种子萌发及其苗高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浓度为700 mg/L时种子发芽率低于50%。蓝香芥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其种子萌发及生长所忍耐的NaCl浓度为650 mg/L以下,所忍耐的Na_2CO_3浓度为700 mg/L以下。
2019年02期 v.23;No.164 53-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崔纪菡;魏志敏;刘猛;赵宇;宋世佳;李海鹏;夏雪岩;李顺国;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是一种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藜科一年生双子叶植物,子粒具有极高而且全面的营养价值,被NASA列为人类未来移民外太空空间的理想"太空粮食"。藜麦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比藜麦与菠菜叶片的主要营养成分发现,藜麦叶片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纤维素和蛋白质含量高。藜麦作为蔬菜培育和食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优势。筛选和培育低草酸和低硝酸盐的藜麦品种,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019年02期 v.23;No.164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丁;孙书娈;孟祥海;李强;魏建伟;陈秀敏;赵明辉;李会敏;赵凤梧;乔文臣;
衡H116021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衡7228×衡94-5096) F1为母本、石97-6365 (石家庄8号)为父本,采用系谱选择法和水旱交替选择法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突出特点是抗寒耐低温,节水性强,高抗条锈,中感叶锈病,中抗白粉病,抗干热风,熟相好。2014~2015年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水地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 839.1 kg/hm~2,较对照石4185增产8.4%。2016年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水地组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507.6 kg/hm~2,较对照衡4399增产2.3%。2018年7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180033)。该品种适宜在冀中南冬麦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
2019年02期 v.23;No.164 76-7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上;郑瑛;杨国威;聂江文;冯喜梅;王希全;曾昭海;
品种筛选与引进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大田试验,对黑龙港低平原地区引种的32个绿豆品种进行产量和农艺性状测定;采用平方Euclidean距离法,对参试绿豆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绿11号、白绿13号、绿豆522、大鹦哥绿935、大鹦哥绿985、JL2012-15、BL13-615、BL13-637、BL13-645、BL13-653、BL13-667、吉绿3号、吉绿4号、洮绿218、中绿1号和蒙清绿豆聚为一组,属高产品种。该组品种具有主茎分枝数多,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荚长均适中的高产特性,平均产量为1 563.39 kg/hm~2,其中BL-637产量最高,达到了1 912.20 kg/hm~2。在黑龙港地区引进种植白绿11号、白绿13号、绿豆522、大鹦哥绿935、大鹦哥绿985、JL2012-15、BL13-615、BL13-637、BL13-645、BL13-653、BL13-667、吉绿3号、吉绿4号、洮绿218、中绿1号和蒙清绿豆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2019年02期 v.23;No.164 79-8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智超;任红敏;刘斌;李海鹰;刘廷辉;郭立强;步艳艳;
了解安国中药材及其特色品种八大祁药(菊花、紫菀、山药、北沙参、薏苡仁、荆芥穗、白芷、天花粉)的出口情况,并对八大祁药中的重金属镍(Ni)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与评价,制定有效降低Ni含量的措施,旨为扩大安国八大祁药出口提供信息支持。使用Excel软件对近3 a安国中药材及其八大祁药的出口数据进行统计;并实地采样八大祁药,采用湿法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对其Ni含量进行测定,分别采用GB 15196—2003的Ni含量限值(1 mg/kg)和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中重金属最大限量理论值公式对八大祁药中的Ni含量超限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安国中药材的出口总量分别为11 853.27、12 902.58、5 633.07 t,出口总额分别为7 109.90万、7 640.87万、3 162.59万美元,主要出口到韩国、日本、德国和中国台湾,其中,八大祁药的总出口量分别为286.32、271.71、144.12 t,山药、荆芥穗和白芷出口量一直较大,其他5种中药材2017年的出口量较2016年均有所增加。测定结果显示,八大祁药样品的Ni含量为0.2~2.2 mg/kg。采用GB 15196—2003的Ni含量限值1 mg/kg进行超限评价时,荆芥穗、菊花和北沙参的Ni平均含量超过了1.0 mg/kg,超限率也均相对较高;紫菀居于中等水平;其他4种中药材的Ni平均含量和超限率均相对较低,但紫菀、白芷和山药中存在Ni含量较高的样本,天花粉和薏苡仁相对安全。采用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中的重金属最大理论限值为标准进行超限评价时,仅山药中有1个样本超过限值,其他药材均未超限。八大祁药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需求,为了保证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防止重金属污染影响八大祁药的出口,提出了控制重金属含量的4项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中药材重金属含量;标准化采集、加工及储藏;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药材重金属风险评估体系;创新监管技术,完善监管制度。
2019年02期 v.23;No.164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9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