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素静;万宝春;张晓晴;聂庆珂;韩旭;
通过面源数据计算河北省各县(市、区)的养殖密度,利用ArcGIS的几何间隔分级法对数据进行分级处理,得到河北省的养殖密度分级情况;与河北省重污染河流流经县(市、区)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县(市、区)的空间分布图进行叠加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畜禽养殖中、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邯郸、石家庄、保定、张家口、秦皇岛和唐山;河北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涉及27个县(市、区),面积为27 760 km~2;既位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区又位于重污染河流经过的县(市、区)共5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区域的县(市、区)和重污染河流经过的县(市、区)均为11个。针对河北省不同的畜禽养殖污染类型,提出了今后畜禽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对策与建议。
2019年01期 v.23;No.163 8-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媛;田炜明;申琳;刘梦璇;刘曼;
农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有效克服个体农民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非组织化的弊端,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发展。以沧州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对培育和发展农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农业合作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有效建议。
2019年01期 v.23;No.163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丽果;彭正萍;王洋;张悦;成智杰;张月辰;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河北项目区注重培育项目示范区的新型农业主体,使项目的创新成果扎实落地。对河北项目区培育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措施进行了总结,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培育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对策与建议,旨为培育带动新型农业主体提供理论支持。
2019年01期 v.23;No.163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敏;王桂荣;张新仕;杨兰伟;
梳理了新形势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的概念和实现条件,阐述了三产融合发展实现的路径,旨为各地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019年01期 v.23;No.163 19-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胡春芳;李敏;冯改静;
对河北省药食同源大豆的种植生产情况、加工企业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大豆产业发展的建议。利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的情报分析方法,从大豆种植面积、单产水平、年总产量以及大豆加工企业情况方面,对河北省药食同源大豆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6年河北省大豆种植面积呈逐年下滑趋势,从2009年的165 810 hm~2减少到2016年的105 740 hm~2,减少了36.2%;单产水平基本呈平稳增长趋势,2016年单产水平达到了2 332 kg/hm~2;大豆年总产量呈曲线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284 800 t下降到2016年的246 600 t,其中2015年总产量最低(225 845 t)。河北省大豆加工食用品以初级加工产品和传统加工产品为主,新兴大豆制品品种较少;加工的大豆保健品主要是大豆卵磷脂和大豆低聚糖。河北省大豆加工企业存在着产业链条短、深加工层次较浅、大型龙头企业较少、大豆加工原料不足等问题。并对河北省药食同源大豆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2019年01期 v.23;No.163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阎立波;王占武;王健诚;胡栋;
蜜蜂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2018年7~9月对河北省蜜蜂养殖较为集中的县域、蜂产业企业、蜂产业管理机构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发现该地区蜂产业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研究与服务机构、缺乏产品品牌优势、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蜂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提出顶层设计先行,制度与科技支撑护航,精准扶贫与致富产业平稳落地的对策,旨为蜂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省份的蜂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2019年01期 v.23;No.163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杰;王雨;李敏敏;闫希光;
研究不同萃取头对梨果实香气种类的影响,旨为梨果实香气的提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c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选用7种萃取头对黄冠梨成熟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萃取,分析了不同萃取头萃取的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及其相对含量的差异。检测结果表明:7种萃取头共萃取到香气成分8类34种,其中,醛类物质7种,醇类物质6种,酯类物质14种,烃类物质1种,酮类物质1种,苯类物质3种,醚类物质1种,酸类物质1种。进一步对各萃取头萃取到的香气物质进行分析发现,PDMS/DVB (粉色平头,涂层厚度65μm)萃取头和DVB/CAR/PDMS (涂层厚度50/30μm)萃取头萃取到的香气物质种类最多,均达到了21种,且均以醛类物质中的己醛和2-己烯醛相对含量较高;其他5种萃取头萃取到的香气种类和相对含量均较少。不同萃取头对果实挥发性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在黄冠梨果实香气萃取时可选择PDMS/DVB (粉色平头,涂层厚度65μm)萃取头和DVB/CAR/PDMS (涂层厚度50/30μm)萃取头。
2019年01期 v.23;No.163 31-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于祎飞;滕慧颖;刘雯斐;梁志涛;张东风;汉瑞峰;宫英振;
为阐明红国光苹果树体整形时拉枝和刻芽的效应,以国光苹果新品种红光2号为试材,研究了拉枝、刻芽对红国光苹果枝条萌芽、新梢生长以及成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拉枝处理能极显著地提高红国光苹果幼树枝条萌芽率,抑制新梢生长,提高成龄树枝条成花率;刻芽处理能极显著地提高幼树枝条萌芽率。在45°~135°范围内,拉枝角度与新梢生长量呈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与枝条成花率呈极显著的二次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红国光苹果树体整形时以135°拉枝+刻芽处理(先在秋季树体落叶前进行135°拉枝,待第2年树体萌芽前再进行刻芽)为宜。
2019年01期 v.23;No.163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冉红凡;马爱红;路子云;刘文旭;李建成;
对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进行调查,掌握其发生规律,能够提高梨小食心虫预测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确定最佳用药时期。2016~2017年连续2 a在河北省赵县范庄镇的雪花梨、雪青、鸭梨、秋月、早酥红和黄冠6个品种梨园,利用性信息素诱捕监测技术,调查了不同品种梨园内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梨园内,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动态基本一致,均表现为越冬代高峰期明显,诱蛾量远高于其他各代;之后各世代高峰期不明显,世代重叠严重,蛾量偏低。不同品种梨园的梨小食心虫发生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鸭梨和雪花梨诱蛾量较多,雪青和黄冠次之,秋月和早酥红诱蛾量较少。
2019年01期 v.23;No.163 41-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冉红凡;路子云;刘文旭;马爱红;李建成;
为了明确国产迷向丝和进口迷向丝对梨园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治效果,2016~2017年连续2 a对河北省赵县梨园内的梨小食心虫进行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比较了国产迷向丝与进口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迷向能有效防治梨园中的梨小食心虫,其中,2016年2种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均达到了95%,2017年二者的迷向率均升高至97%以上。国产迷向丝和进口迷向丝均对梨小食心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二者的迷向效果相当。
2019年01期 v.23;No.163 44-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韩明利;马爱红;路子云;刘文旭;李建成;冉红凡;
桃红颈天牛为害桃、杏、李等核果类果树,是主要的蛀干害虫。幼虫为害树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为害部位隐蔽,防治困难。近年来,桃红颈天牛在保定顺平桃园发生频繁,为害严重,加强该虫研究刻不容缓。对桃红颈天牛的分布范围、发生为害特点、生活习性和防治技术等进行阐述,旨为相关研究以及生产上高效防治该虫提供参考。
2019年01期 v.23;No.163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白瑞霞;王广军;李晓君;高斌;乔建国;
小线角木蠹蛾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标准编号:DB 1301/T 297—2018)规定了小线角木蠹蛾的虫情调查、发生为害程度划分、防治标准、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检查等内容。该规程为有效控制小线角木蠹蛾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9年01期 v.23;No.163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玉平;陈希勇;宿振起;赵爱菊;王丽梅;吕亮杰;李子千;马乐;李亚军;李辉;
冀麦585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利用改良的高产太谷核不育群体,经多品种聚合杂交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产量潜力大、适应性广、抗寒性强、抗病性强等,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0),2012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13004号), 2015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CNA20101081.4),适宜在我国黄淮北片冬麦区的山东省、山西南部以及河北中南部推广种植。
2019年01期 v.23;No.163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凤洲;林坤;郭凤芝;李思同;陈成君;
菏麦21是菏泽市农业科学院以矮秆、早熟品种矮抗58为母本,以丰产性状好、适应性广品种济麦19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单株选择,培育出的一个多穗型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的优点,2018年9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审麦20180015号),适宜在全省高产地块种植。
2019年01期 v.23;No.163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曹金锋;胡铁欢;孙永媛;孙强;张卫军;高广居;
沧豆13是沧州市农林科学院2006年以沧豆4号为母本、中作00-48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8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豆20180003。2015~2016年河北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 a平均产量为3 198.0 kg/hm~2,较对照冀豆12号增产3.5%。2017年河北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3 201.0 kg/hm~2,较对照冀豆12增产4.2%。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倒伏、抗病、高产、稳产等特性,蛋白质含量41.19%,脂肪含量20.92%,生育期107 d,最佳播种密度19.5万~24.0万株/hm~2。沧豆13生育期适中,丰产稳产性好,落叶性好,抗倒伏,抗病,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夏播种植。
2019年01期 v.23;No.163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韩昕君;李志辉;傅豪;靳巧玲;刘美茹;高杉;
提高大豆杂交组合成功率是大豆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选用近年来通过审定的优良大豆品种或选育出的优良品系共33份试材,以夏播为对照,在春季分2期播种,研究了分期春播对大豆有性杂交育种的影响。结果表明:春播可以使大豆杂交期错过高温、高湿季节;春季分期播种在延长大豆花期的同时,还可使熟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系)花期相遇,大豆杂交组合成功率较夏播大豆提高5.5个百分点。大豆春季分期播种能够组配出更多优秀的亲本组合,增加杂交种的多样性。
2019年01期 v.23;No.163 68-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璐;杨玉枫;路正营;韩永亮;李世云;崔红印;
邯818是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以早熟、优质棉花品种邯256为母本,中早熟、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邯68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棉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突出,2016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16002号),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棉2017003)。对邯81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主要栽培技术和适宜种植区域进行了概述,并对早熟棉新品种的选育策略进行了探讨。
2019年01期 v.23;No.163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金萍;吕芃;籍贵苏;马雪;杜瑞恒;
冀酿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不育系L407A为母本、恢复系XN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抗蚜糯高粱杂交种。该杂交种具有抗蚜、抗倒伏、丰产性好、适应性强、淀粉含量高、糯性等特点,适宜酿造。2015~2016年全国高粱夏播区域试验中,该品种2 a平均产量为8 175.0 kg/hm~2,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8年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品种登记证书。适宜在河北、山东和河南地区种植。
2019年01期 v.23;No.16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赵艳卓;陈展;牛早柱;魏建国;牛帅科;杨丽丽;
在对我国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胚挽救技术在无核葡萄育种中的应用、取得的成果以及胚挽救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亲本基因型、接种时间、培养基、培养条件和胚挽救苗的驯化移栽),并对胚挽救技术在无核葡萄育种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2019年01期 v.23;No.163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6K] [下载次数:8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