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科学

 


耕作栽培与生理

  • 种植密度对衡棉4号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戴茂华;刘丽英;吴振良;唐长波;张胜古;

    以中早熟棉花品种衡棉4号为试验材料,在等行距0.8 m条件下,设置3个种植密度水平(3.75万、5.25万和6.75万株/hm2),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密度下,棉花成铃纵向均以中下部1~10节果枝为主体,横向均以1~2节果节为主体。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衡棉4号第1果枝着生位置增高,果枝上冲,株型变得紧凑,结铃也趋于集中。其中,1~5节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而6~10节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则呈降低趋势,11节及以上果枝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1~2节果节的成铃数占总成铃数的比例逐渐增大,而3~4节果节和5节及以上果节的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则逐渐降低;从成铃时间上看,伏前桃和伏桃成铃数逐渐增多。当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衡棉4号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花率均最高,分别达到了3310.61 kg/hm2、1271.90 kg/hm2和94.94%。

    2013年05期 v.17;No.13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8 ]
  • 种植密度对杂交棉邯杂429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李俊玲;

    以杂交棉品种邯杂429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固定行距0.6 m条件下,设种植密度27 000、34 500、42 000、49 500和57 000株/hm2计5个处理(种植密度由株距调节),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邯杂429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以明确实现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最佳结合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邯杂429的最佳种植密度为42 000株/hm2,该密度种植时棉花产量较高且纤维品质最好,能够实现产量与纤维品质的最佳结合。

    2013年05期 v.17;No.131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8 ]
  •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冀南地区超高产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张兰松;李保军;张宏彦;朱静;李红铁;陈莉;

    在冀南地区中上等肥力地块,以紧凑型夏玉米品种沃玉四号和沃玉10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行距0.6 m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6.75万株/hm2、8.25万株/hm2和9.75万株/hm2)和9.75万株/hm2高密度栽培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宽窄行(80 cm+40 cm)、等行距(60 cm+60 cm)〕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0.6 m条件下,种植密度在6.75万~9.75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大,玉米产量略有增加,但穗部经济性状变差,其中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显著;在9.75万株/hm2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宽窄行(80 cm+40 cm)种植较等行距(60 cm+60 cm)种植能够改善产量构成性状,其中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明显提高玉米产量。

    2013年05期 v.17;No.131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6 ]
  • 玉米高产品种穗粒重分布特点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张勤;李青松;马中义;张扬;王奇;

    以10个产量14 250 kg/hm2以上的高产组合为研究对象,将穗粒重分为5个级别,分析其在群体中的分布状态,以及不同穗粒重级别果穗的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变异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穗粒重在群体中从低到高连续分布。单穗粒重150 g以下、151~200 g、201~250 g、251~300 g、301~350 g级别的穗数占群体穗数的比例分别为0.66%、8.31%、40.86%、42.19%和7.97%,其中201~300 g穗粒重级别的穗数比例为83.05%,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201~250 g穗粒重级别的穗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单穗粒数与产量、穗百粒重与产量无明显的相关性;251~300 g穗粒重级别的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穗粒数和穗百粒重与产量无明显的相关性,总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级别穗粒重对产量高低的影响,是通过其级别在群体中的比例大小来表达。201~250 g穗粒重构成高产的起始单株生产力,251~300 g穗粒重构成高产潜力。201~300 g穗粒重的穗数在群体中的比例大小,可作为新组合高产的选择依据。

    2013年05期 v.17;No.131 12-1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5 ]
  • 不同基因型夏播绿豆田间耗水特性研究

    张丽华;姚艳荣;范保杰;董志强;田静;贾秀领;

    为了解夏播绿豆不同生育期的耗水特性和土壤水分变化特点,以冀绿2号、冀绿7号、冀绿9号和白绿522为试验材料,分别在足墒和欠墒条件下,对绿豆全生育期的耗水规律及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绿豆生育期总耗水量仅为同期降水量的1/2;随着生育期的延后,不同品种和墒情处理的绿豆耗水量均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苗期和结荚盛期耗水量较大,绿豆相对日耗水强度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结荚盛期相对日耗水强度最大;不同品种间以冀绿2号的耗水量和相对日耗水强度最大,不同墒情处理对绿豆总耗水量影响不明显,但是足墒条件下可明显缓解由于前期干旱引起的植株生长受抑;绿豆的耗水层主要集中在0~70 cm土层,其中0~50 cm土层为强耗水层。

    2013年05期 v.17;No.131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6 ]

园艺·园林

  • 河北香菊花中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研究

    刘灵娣;高雪飞;温春秀;谢晓亮;马铭泽;田伟;刘铭;

    以河北香菊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花蕾中活性成分绿原酸、总黄酮和挥发油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花蕾发育阶段的推进,香菊顶蕾和侧蕾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大多数时期顶蕾的各有效成分含量高于侧蕾,其中,花蕾中的绿原酸含量不断增加,至70%管状花开放期达到最高值,之后降低;顶蕾中的总黄酮含量在显色期达到最高值,侧蕾中的总黄酮含量则在70%管状花开放期保持了较高水平;香菊顶蕾和侧蕾中的挥发油含量均呈"M"型变化趋势,在舌状花露瓣期和70%管状花开放期挥发油含量较高。本研究认为,70%管状花开放期是采收香菊的最佳时期。

    2013年05期 v.17;No.131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 优质国红苹果生产技术规程

    李学营;王献革;郝婕;鄢新民;冯建忠;

    为规范河北省国红苹果的标准化生产,促进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河北省国红苹果生产实际情况,对国红苹果生产园地的选择、栽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该规程(标准编号:DB 13/T 1634—2012)对河北省优质国红苹果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013年05期 v.17;No.131 24-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3 ]
  • HPLC法测定苹果实生苗叶片生长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王献革;郝婕;李学营;魏亮;鄢新民;冯建忠;

    以5~9月苹果实生苗国红×长富6的实生后代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对直接定植处理下苹果叶片中内源激素(GA3、IAA、ABA和CTK)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其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苹果实生苗国红×长富6的实生后代叶片中与成花相关的内源激素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GA3含量显著下降,ABA含量显著提高,IAA和CTK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不同时期苹果实生后代童期的变化规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013年05期 v.17;No.131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3 ]
  • 胭脂红景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在园林应用中的策略

    许宇恒;

    分析了胭脂红景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并结合其美学特征,探讨了其在园林应用中的策略。胭脂红景天叶色深绿后变成胭脂红色,花深粉色,耐旱、耐寒、耐贫瘠,少病虫害,养护管理粗放,适合盆栽、护坡绿化和屋顶绿化等,还可以与其他植物或岩石配置组合,营造优美的景观图案。

    2013年05期 v.17;No.131 31-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2 ]
  • 滴灌条件下固体基质栽培番茄的水分需求规律研究

    焦永刚;郭敬华;董灵迪;石琳琪;

    在滴灌条件下,分别利用3种固体基质栽培春茬番茄,监测番茄在不同生育时期灌水过程中基质的含水量变化以及不同灌水额度(每次灌水量525、375和225 m3/hm2)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利用优选的棉籽皮与蛭石配比〔V(棉籽皮)∶V(蛭石)=1∶1〕基质栽培的番茄,每次最佳灌水额度为375 m3/hm2。从番茄苗期到果期,不同基质的需水量以0.2~0.5倍的速度增长,而水分流失总量的速度增长却为1.68~4.30倍,主要是由于水分在基质内横向扩散速度低于向下渗漏速度而造成水分损失,在实际生产上可以采用更为高效的微喷等灌水方式替代滴灌。

    2013年05期 v.17;No.131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8 ]
  • 茴香的研究进展

    王晓敏;李军;高艳明;李建设;

    介绍了茴香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主要分布情况,并对国内近年来茴香细胞学、耐盐抗旱性、组织培养与遗传学、生理活性成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为茴香的深入研究和推动茴香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013年05期 v.17;No.131 37-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97 ]
  • 地栽香菇品种比较试验

    胡晓艳;

    为了筛选适宜北京地区地栽的香菇品种,采用品种比较的方法,从菌株发菌速度以及子实体颜色、大小和产量方面,对香菇菌株L26和武香1号与当地主栽香菇品种香菇18(CK)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香菇菌株L26和武香1号均可以作为北京地区地栽香菇品种。其中,菌株L26作为高温季节的地栽菇具有产量高、菇质好的特点,但菌丝耐高温能力较弱,发菌管理后期要注意降温、通风;武香1号菇质略差,但转潮快、出菇集中,产量与L18相当,由于其发菌转色速度较慢、出菇时间较迟,因此栽培时应将制棒时间适当提前。

    2013年05期 v.17;No.131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5 ]
  • 适宜夏季栽培的香菇品种筛选

    解文强;周廷斌;彭学文;吴志会;柳凤玉;刘少苍;

    为了筛选适宜我国黄河以北地区夏季栽培的香菇品种,采用品种比较的方法,将菌株诱变18、YN36、YN38和武香1号4个香菇菌株,从菌株发菌速度以及子实体的颜色、大小和产量方面,与当地主栽香菇品种香菇18(CK)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香菇菌株诱变18污染率较低(3.5%),现蕾时间最早(5月23日),且菌丝日生长量较高(1.02 cm);子实体综合性状最好,其菌盖直径最大(5.00 cm),子实体颜色为灰白色,适合市场要求;且鲜菇产量较高,较CK增产17.8%。诱变18是适宜北方地区夏季栽培的优良香菇品种。

    2013年05期 v.17;No.131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6 ]

土壤肥料

  • 冀北燕麦产区土壤肥力水平及高产创建实践分析

    赵世锋;曹丽霞;王俊英;张立军;李云霞;左文博;董占红;

    为寻求冀北地区燕麦最高生产能力,在以往高产栽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0~2012年对5个燕麦品种(皮燕麦品种1个、裸燕麦品种4个)进行了连续3 a的高产栽培试验,并于2012年4月燕麦播种前对冀北燕麦产区12个样点的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明确目前冀北坝上地区的土壤养分状况以及试验品种的生长特性和产量潜力。结果表明:冀北燕麦产区过去"缺磷、少氮、富钾"的土壤肥力状况已经发生了改变,"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均衡配方施肥提高燕麦单产"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燕麦生产的主要工作;参试的5个燕麦品种均表现抗逆性强、丰产性好,早熟或极早熟特性突出;坝莜6号在2012年获得了5 494.5 kg/hm2的最高产量。

    2013年05期 v.17;No.131 47-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0 ]
  • 播种前底施磷肥水平对邯棉802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班战军;

    以邯棉802为试验材料,在棉花播种前底施过磷酸钙、氯化钾150 kg/hm2和尿素120 kg/hm2作底肥,试验设过磷酸钙施用量0(不施,CK)、180、270、360和450 kg/hm2计5个处理,在最佳种植密度52 500株/hm2条件下,分析不同施磷量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以探索实现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最佳结合的磷肥最佳施用量。结果表明:播种前底施磷肥360 kg/hm2,邯棉802产量较高且纤维品质最好,能够实现棉花产量与纤维品质的最佳结合。

    2013年05期 v.17;No.131 52-5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3 ]

植物保护

  • 240g/L螺螨酯悬浮剂防治苹果红蜘蛛的田间药效试验

    陶晡;苑士涛;王佳真;师令智;魏国树;

    为了明确240 g/L螺螨酯悬浮剂对苹果红蜘蛛的防治效果,2012年以常用药剂15%哒螨灵乳油为药剂对照,在苹果树上测试了240g/L螺螨酯悬浮剂6000倍液、4800倍液和4000倍液对苹果红蜘蛛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40 g/L螺螨酯悬浮剂4000~6000倍液处理均对苹果红蜘蛛表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 d,240 g/L螺螨酯悬浮剂各处理组的防治效果均达到最高值,且差异不显著,但防效均>药剂对照,其中以240 g/L螺螨酯悬浮剂4 000倍液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93.32%。在试验所用剂量下,240 g/L螺螨酯悬浮剂对苹果树生长安全,对有益天敌种类和数量等无不良影响。建议供试药剂的适宜使用浓度为4 000~6 000倍液。

    2013年05期 v.17;No.131 54-5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2 ]
  • 大豆孢囊线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尉文彬;武玉环;黄建明;郑志兴;

    大豆孢囊线虫引发的病害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已成为大豆病害防治的重点。详细阐述了大豆孢囊线虫生物防治研究的热点,并对生物防治前景进行了展望,旨为有效控制农业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05期 v.17;No.131 56-5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05 ]
  • 应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进展

    陆晴;佘花娣;佟文悦;

    简要介绍了玉米螟的为害特点以及白僵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对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的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应措施进行了阐述,并对防治玉米螟的新方向进行了展望,以促进玉米安全生产和提高玉米螟的防治效率。

    2013年05期 v.17;No.131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98 ]

生物科学

  • ISSR指纹图谱技术在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

    贾媛;李忠海;黎继烈;朱晓媛;谭云;

    ISSR指纹图谱技术是一种新的基于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的分子标记技术。利用该技术能准确、快速地鉴定植物品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种质资源的鉴定,遗传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种质资源指纹图谱的建立。对ISSR指纹图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种质资源鉴定分析上的应用进行了简要概述。

    2013年05期 v.17;No.131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9 ]
  • 秦岭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及其保护

    张民侠;郑怀文;

    秦岭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南北地区地理气候的分界线,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秦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被称为天然药材的大宝库。加强秦岭药用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要大力宣传保护的重要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发展人工种植,进行代用品的研究,提高监管力度,积极巡护,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05期 v.17;No.131 69-7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0 ]

遗传育种

  • 高产稳产棉花新品种冀棉229的选育及评价

    崔淑芳;张海娜;金卫平;王广恩;崔立书;刘祎;李俊兰;

    冀棉229由兼抗枯黄萎病、抗早衰棉花品种冀棉616与陆海远缘杂交优质系2118系的杂交后代选育而成,具有株型紧凑、长势稳健,结铃性强、衣分高,早熟性好、吐絮畅等突出特点,表现为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2013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3004。

    2013年05期 v.17;No.131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3 ]
  • 石玉9号亲本自交系选育启示

    王绍新;许洛;冯健英;赵璇;

    详细阐述了石玉9号的2个亲本(海55和W3146)的选育过程,并从中得到启发,认为自交系的选择应注意采用高密度大群体条件下选择、异地环境穿梭选择和多类型严格选择等手段,可为今后玉米系列品种的选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3年05期 v.17;No.131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1 ]
  • 黄河流域杂交棉品种培育及应用情况

    王虎;董章辉;张艳丽;马丽娜;

    对目前我国杂交棉育种的研究进展、优势进行了总结;根据杂交棉品种选育研究进展,结合育种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棉花育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提出今后我国杂交棉育种应该以培育同时具备高产、多抗和优质等多种优异性状的杂交棉品种为重点,同时必须不断提高杂交种的简易制种技术,加速杂交种的产业化发展。

    2013年05期 v.17;No.131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动物科学

  • 日粮添加牛磺酸对蛋用鹌鹑生产性能和内分泌的影响

    张晶晶;段保宁;韩秋成;张晓亮;刁瑞萍;

    在90日龄蛋用鹌鹑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不添加,CK)、40和80 mg/kg计3个水平的牛磺酸,预试期1周,试验期7周,统计试验期间的日耗料量、平均蛋重,计算产蛋率和料蛋比;并在试验结束的当天,测定其血清中的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雌二醇(E2)浓度。根据测定结果,分析牛磺酸不同添加量对蛋用鹌鹑生产性能以及内分泌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牛磺酸添加量。结果表明: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牛磺酸可改善鹌鹑的生产性能,鹌鹑产蛋率显著提高,耗料量和料蛋比明显降低;对鹌鹑内分泌有一定的影响,雌二醇(E2)和甲状腺激素(T3、T4)水平均有所提高,其中仅添加量80 mg/kg对E2水平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综合各方面考虑,认为在基础日粮中牛磺酸的适宜添加量为40 mg/kg。

    2013年05期 v.17;No.131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94 ]

农产品加工

  • 杂粮八宝粥的研制

    李毅丽;耿静静;王成祥;田君;张铎;张立永;

    本研究以糯米、燕麦、荞麦、绿豆为主要原料,以薏米7%、小米10%、莲子3%、花生4%、白砂糖4%、红糖4%为辅料,水为干料的3~5倍,研制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杂粮八宝粥。经过主要原料配比L9(34)正交试验,以及复合稳定剂配比和最适添加量的单因素试验,确定杂粮八宝粥的配方。结果表明:主要原料为糯米25%、燕麦15%、荞麦8%、绿豆10%,辅料为薏米、小米、莲子、花生、白砂糖和红糖等,并以1∶1配比的黄原胶和魔芋精粉作为复合稳定剂且添加量为0.20%时,所得产品稳定均匀,口感纯正。

    2013年05期 v.17;No.131 87-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10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6 ]

农业经济

  • 漫河西瓜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文柱;常焕英;郝勋;

    近年来,阜城县西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漫河西瓜品牌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问题。建议采取"母子品牌"发展策略,构建"三维联动、协力推进"的母子双品牌管理模式,推进漫河西瓜产业品牌化,实现漫河西瓜向更高层次的品牌化方向快速发展。

    2013年05期 v.17;No.131 90-9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6 ]
  • “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生产模式分析——以山西怡园酒庄为例

    韩淑英;

    介绍了怡园酒庄采用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模式,对实行的"三统一分"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展开了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希望能以怡园酒庄为例,带动更多的优秀外来企业走进农村并更好地良性发展。

    2013年05期 v.17;No.131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1 ]
  • 沧州市发展无土栽培蔬菜产业的意义及对策

    刘全凤;刘健;孔德平;武婷;李雅静;苗峰;

    根据沧州市发展无土栽培蔬菜产业的需求,分析了发展无土栽培蔬菜产业的意义,提出了今后该产业发展的对策。

    2013年05期 v.17;No.131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 农作物新品种应用风险及对策

    李瑜玲;杨英茹;蔡海燕;

    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作者就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规避对策与建议。

    2013年05期 v.17;No.131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7 ]

职业技术教育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改革初探

    丁婷;齐永霞;孙微微;江海洋;

    对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课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基本思路、教学方式、教学实施效果等进行了综合讨论与分析。综合性实验课教学模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知识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提高了综合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应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3年05期 v.17;No.131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3 ]
  •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秦娟;张震;王育鹏;

    通过对《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期解决现有课程教学方法的不足,进而反思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2013年05期 v.17;No.131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