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海旺;陈淑萍;卜俊周;谢俊良;彭海成;
以衡单6272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在冀中南地区设置了播期试验和密度试验,其中,播期设4个处理(6月12日、6月17日、6月22日和6月27日),种植密度设5个处理(55500、63 000、70 500、78 000和85 500株/hm2),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衡单6272穗部性状、抗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衡单6272穗长、穗粗、行粒数和千粒重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秃尖长度呈逐渐增加趋势,抗性呈减弱趋势,产量呈显著降低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衡单6272穗长、穗粗、行粒数和千粒重均大体呈降低趋势,秃尖长度呈增加趋势,抗性呈减弱趋势,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冀中南地区,衡单6272的适宜播期为6月12~17日,适宜种植密度为63000~70500株/hm2。
2013年02期 v.17;No.128 5-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2 ] - 卜俊周;岳海旺;彭海成;陈淑萍;谢俊良;
为确定适宜河北省玉米机械化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在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条件下,设种植行距60 cm和65 cm计2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行距处理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以及机械化收获落穗率、落粒率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行距为60 cm时,玉米产量虽然稍低,但机械收获损失较小,机械收获效率较高,联合收割机行走速度较快。60 cm行距较适合玉米机械化收获。
2013年02期 v.17;No.128 8-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1 ] - 陈淑萍;岳海旺;卜俊周;彭海成;张玉兰;茜晓哲;王雪征;谢俊良;
在黄淮海北部地区,以先玉335为试材,采用双因子裂区试验设计,其中,种植密度设60000和75 000株/hm2计2个水平,行距配置设等行距50、60、70和80 cm以及宽窄行(80+40)cm计5种模式,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夏播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行距配置的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60000株/hm2密度条件下,80+40 cm宽窄行种植产量(11068 kg/hm2)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行距种植,其中较第2位产量高8.58%;在75 000株/hm2密度下,60 cm等行距和(80+40)cm宽窄行种植产量较高,二者产量差异不显著。在试验的种植密度与行距配置条件下,60 000株/hm2密度、(80+40)cm宽窄行配置先玉335产量最高。
2013年02期 v.17;No.128 10-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1 ] - 杜晓东;杨军芳;周晓芬;张彦勇;冯伟;
在冀西山区水浇地条件下,以玉米品种浚单20、邢抗2号、承玉5号、郑单958和泰玉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相同的栽培措施,探讨了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以及土壤、植株、籽粒中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状况。结果表明:参试玉米品种的产量顺序为郑单958>浚单20>泰玉2号>邢抗2号>承玉5号,其中,郑单958与浚单20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承玉5号。参试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以及植株全钾含量顺序均为苗期>大喇叭口期>收获期;可能受大喇叭口期追肥的影响,土壤碱解氮含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苗期>收获期,植株全氮含量顺序为收获期>苗期>大喇叭口期,植株全磷含量顺序为苗期>收获期>大喇叭口期。产量与土壤、植株、籽粒中的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与该区域旱地玉米相比,同一品种的产量差异变化明显,这说明不同玉米品种所适应的种植条件明显不同。
2013年02期 v.17;No.128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 张胜爱;陈素英;郝秀钗;
为探索适合河北省的冬小麦高产栽培模式,明确适应气候变化的冬小麦适期晚播范围,实现冬小麦高产稳产,以冬小麦品种冀5265为试材,设播期10月5日、10月9日、10月13日和10月17日计4个处理,并调整播量分别为204 kg/hm2、228 kg/hm2、255 kg/hm2和288 kg/hm2,2008~2009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不同播期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越冬前的积温减少,冬小麦单株分蘖数、次生根数、株高、成穗率、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最终导致冬小麦显著减产;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河北省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1日,相应的合理基本苗数为307.5~379.5株/m2。
2013年02期 v.17;No.128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5 ] - 王瑞霞;石爱丽;崔海明;张扬;郭玉炜;胡颖;
为了探索大豆新品种中黄30在承德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试验采用回归设计法,设种植密度18.0万、22.5万、27.0万、33.8万、36.0万和45.0万株/hm2计6个处理,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大豆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大豆虫食率、褐斑病率和紫斑病率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密度为22.5万株/hm2时,3种病虫害的发生率均最低,分别为0.4%、0.5%和0.1%;大豆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产量与种植密度的二次回归方程为Y=-2 731.425 9+358.902 2X-5.033 5X2。本研究条件下,密度为33.8万株/hm2时大豆产量最高,为3801.667 kg/hm2。
2013年02期 v.17;No.128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9 ]
- 聂佩显;路超;薛晓敏;王贵平;王金政;
以23 a生红星、玫瑰红和长富2为试验材料,于2011年春季在新泰市龙廷镇土门村果园进行了不同时期(花前7 d、花后7 d和花后15 d)的一次性疏花疏果试验,以传统疏花疏果方式为CK,研究了不同时期一次性疏花疏果对苹果花序坐果率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疏花疏果在花序坐果率以及果实单果重、着色指数、光洁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方面的效果均优于CK,在所采用的3个一次性疏花疏果时期中,以花前7 d进行一次性疏花效果最好。综上所述,在泰沂山区,可以对红星、玫瑰红和长富2在花前7 d以20 cm的间距进行一次性疏花定果。
2013年02期 v.17;No.128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2 ] - 芮松青;岳明强;陈善义;
为提高枣果采收后的制干率,利用同一块枣园内、同一天收获的沧州金丝小枣,采用对比试验设计,制干方法设枣果采收后先热风烘烤20 min然后自然晾晒(简称"烘后晾晒")和枣果采收后直接在晒场上自然晾晒(简称"直接晾晒",CK)2个处理,比较了不同处理方法对枣果制干时间和成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枣果收获后经过短暂的高温处理不仅能明显缩短制干所需的时间,还能显著降低晾晒过程中的浆烂率,提高成品率。该技术是值得枣农推广应用的良好的小枣制干方法。
2013年02期 v.17;No.128 30-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9 ] - 牛瑞生;付雅丽;刘铁铮;樊建英;赵璇;
在石家庄地区,对金福娃、玲珑、鼎誉、真秀、28快菜和金星6个娃娃菜新品种开展了春秋两季栽培比较试验,主要调查了品种的耐抽薹性、抗病性、丰产性和商品性等特征特性。结果表明:在石家庄地区春季栽培,为了防止未熟抽薹,建议选用金福娃、玲珑和真秀;秋季栽培时建议选用生长势较强、产量较高的金福娃、玲珑、真秀和鼎誉。
2013年02期 v.17;No.128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5 ] - 解文强;周廷斌;彭学文;吴志会;
为降低平菇和白灵菇培养料的成本,以平菇品种双抗黑平8、白灵菇品种ACCC50869为试材,选用棉籽皮为主的培养料为对照,用一定比例的棉柴替代棉籽皮设置了不同的培养料配方处理,研究了不同棉柴比例对发菌速度和鲜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菇培养中,处理Ⅱ(棉紫替代比例为30.70%)的菌丝生长较快,产量最高(238.31 g/袋),经济效益较高(产投比为1.578),为最佳培养料配方;白灵菇培养中,以处理Ⅱ(棉柴替代比例为25.83%)的菌丝生长较快,产量最高(231.35 g/袋),经济效益较高(产投比为4.62),为最佳培养料配方。在平菇和白灵菇培养料中当棉柴与棉籽皮比例均为2∶1时,培养效果较好,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产量较高,并可有效降低原料成本。
2013年02期 v.17;No.128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43 ]
- 冯伟;杨军芳;周晓芬;张彦勇;杜晓东;
针对冀西山区石灰性土壤施用磷肥后易形成难溶性磷的特点,以不施用菌肥为CK,以5种不同的解磷溶磷菌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施用不同菌肥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植株全磷含量、籽粒全磷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菌肥对玉米苗期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大,对大喇叭口期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变大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收获期所有施用菌肥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均>CK,其中处理Ⅳ与CK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本研究条件下,施用不同菌肥对植株和籽粒的全磷含量影响不显著。参试菌肥均能够提高玉米产量,除处理Ⅴ外,其他菌肥处理的产量均>9000 kg/hm2,增产幅度(15.6%~24.2%)明显。
2013年02期 v.17;No.128 38-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0 ] - 钮力亚;于亮;付晶;王奉芝;王伟伟;赵松山;张焕英;陈超;
在沧州地区主推小麦品种沧麦028上,将撒可富小麦专用肥(15-20-10)在小麦播种前作底肥一次性施入,进行了不同施肥量〔0(CK)、375、600和825 kg/hm2〕对小麦产量以及麦田群体结构影响的肥效试验,以明确沧州地区撒可富小麦专用肥的适宜施肥量。结果表明:在试验施肥量范围内,施用撒可富肥能够改善小麦的产量性状,提高产量。从小麦产量、施肥效益和肥料投入3个方面综合考虑,认为在沧州市小麦生产上撒可富小麦专用肥适宜的施用量为600 kg/hm2。
2013年02期 v.17;No.128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5 ] - 曹丽霞;赵世锋;张立军;李云霞;武永祯;田长叶;董占红;
选用张家口地区生产上常用的燕麦品种坝莜一号为试材,以当地尿素追施量300 kg/hm2为基准(100%全量化肥处理),采用微生物菌肥拌种(菌肥施用量15 kg/hm2)然后减少化肥施用量(即试验设化肥施用量100%、75%、50%和0)的方法,研究了菌肥拌种+化肥不同追施量处理对燕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前用微生物菌肥15 kg/hm2进行拌种,而后配合追施尿素150 kg/hm2(三叶期追施60%、拔节期追施40%)效果最好。该处理能够促进燕麦籽粒灌浆,株高、穗长、穗粒重和千粒重最大,产量最高(5681.25 kg/hm2),较传统的全量化肥处理增产显著(增产率10.18%)。
2013年02期 v.17;No.128 44-4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8 ]
- 姚丹丹;张玉玉;田净净;文月敏;赵继忠;孙娟;
为了了解青岛地区秋季为害苜蓿生产的主要杂草种类及其发生动态,作者于2012年8~10月在青岛畜牧科技示范园牧草试验基地的人工苜蓿田,采用普查与样线法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主要杂草的发生种类及其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在青岛地区紫花苜蓿田秋季发生的杂草种类有16种(隶属11科),多为夏季1 a生和多年生杂草。出现数量较多、为害较大的杂草种类是以马唐、稗草和狗尾草为主的禾本科,以苍耳为主的菊科,以反枝苋和刺菜为主的苋科,以绿藜为主的藜科和以龙葵为主的茄科,其中优势种为禾本科。自8月开始,禾本科和藜科杂草已经开始结实,基本不再生长;其他科杂草处于苗期、营养期或花期,仍在生长。
2013年02期 v.17;No.128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7 ] - 袁立兵;浑之英;赵光亚;闫雪静;王华;杜鹏程;
采用随机取点和倒置"W"型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衡水市麦田禾本科杂草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衡水市麦田禾本科杂草主要为雀麦和节节麦。其中,雀麦普遍发生,且在多数地区已经上升为主要杂草,在衡水郊区、景县、深州市和饶阳县的相对多度分别为76.5%、11.9%、45.3%和16.2%;节节麦发生不均,在景县的相对多度为40.2%,是仅次于播娘蒿的第2位主要杂草,在饶阳县节节麦的相对多度为2.7%,在衡水郊区和深州市没有发现节节麦为害。
2013年02期 v.17;No.128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9 ] - 浑之英;袁立兵;闫雪静;赵光亚;杜鹏程;王华;
采用随机取点和倒置"W"型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沧州市麦田禾本科杂草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沧州市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为雀麦和节节麦,但不同县(市)发生情况差别较大。其中,泊头市麦田没有发现禾本科杂草;东光县、河间市和吴桥县麦田均有雀麦发生,相对多度分别为14.1%、14.4%和4.0%,发生程度分别处于第3位、第5位和第5位;吴桥县和东光县麦田均有节节麦发生,相对多度分别为4.4%和2.3%,发生程度分别处于第4位和第9位。
2013年02期 v.17;No.128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2 ]
- 赵爱菊;尤帅;李亚军;宿振起;刘玉平;李辉;张丽;王江浩;
为了提高小麦花药单倍体植株的加倍效率,以小麦冀5006/9204和核生2号/08004 F1杂交组合为试材,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分别对小麦花药和植株分蘖节进行了处理,其中花药处理方法为在C17诱导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0.02‰、0.05‰和0.10‰的秋水仙碱,分蘖节处理方法为分别用浓度0.20‰、0.50‰、0.75‰和1.00‰的秋水仙碱浸泡单倍体再生植株分蘖节各5 h和10 h,研究秋水仙碱不同浓度与处理方法对染色体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有秋水仙碱0.02‰的诱导培养基上再生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率最高,冀5006/9204和核生2号/08004 F1代杂交组合的染色体加倍效率分别为52.38%和47.37%;0.75‰秋水仙碱溶液浸泡分蘖节5 h的染色体加倍率最高,为65.06%。尽管我们用秋水仙碱处理花药的加倍率不如处理分蘖节的效果好,但该方法可能比处理分蘖节更经济、简便,可达到快繁与加倍同时进行的目的。
2013年02期 v.17;No.128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0 ] - 马维军;任爱民;尹国;张玉娟;韩秋成;崔明晖;
以三系杂交棉邯杂429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进行了SSR分子标记。从196对引物中筛选到3对带型稳定、在杂交种中呈现双亲互补型的SSR引物,为该杂交种纯度的快速鉴定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单粒棉种DNA快速提取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棉花杂交种的种子纯度。
2013年02期 v.17;No.128 61-6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7 ] - 石爱丽;高立起;张玲;曹志艳;董立;
为探索夏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条件,对不同保存时间(1 a、2 a、3 a、4 a和5 a)和不同保存方式(库存、地表0 cm、地下10 cm土层、地下20 cm土层、地下30 cm土层和地下40 cm土层)下夏玉米丝黑穗病菌的萌发率和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和土层保存深度的增加,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的萌发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同保存方式下,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丝黑穗病菌的致病力逐渐下降;相同保存时间下,随着土层保存深度的增加,不同保存方式下的丝黑穗病菌致病力依次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不同保存方式和不同保存时间均与病菌活力密切相关,符合二元线性回归方程;病菌致病力与病菌保存深度(负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病菌保存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建议在夏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区,采取清除田间病株、深翻以及2 a以上轮作等措施,以有效减轻玉米丝黑穗病害的发生。
2013年02期 v.17;No.128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