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科学

 


  • 茶淀红麦耐盐基因的RFLP分子标记

    翁跃进

    以农家耐盐小麦品种“茶淀红麦”与盐敏感品种“中国春”为对象配制杂交组合,获得98株分离群体,利用BSA方法构建小麦耐盐和盐反应敏感基因池,利用RFLP探针标记茶淀红麦的耐盐基因。结果表明小麦7个同源群14个长短臂上的80个RFLP标记中仅有5A染色体长臂上的Psr906表现多态性,在32株F2群体(17耐和15感)表现共分离。由此将小麦耐盐种质茶淀红麦的耐盐基因定位在小麦遗传图谱5A染色体长臂的Xpsr906位点上。

    1999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壮丰安对冬小麦调控效应的研究

    王霖,冯维营,王秋云,张洪领,周爱莲

    4年多对壮丰安在小麦上的应用研究表明:冬小麦单棱期喷施壮丰安的适宜剂量为450~535ml/hm~2;施用壮丰安后,小麦基部3节节间长度缩短,单位长度干重增加;上部3节节间长度略有增加,单位长度干重下降;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增强,增产5%~15%,在产量构成三因素中,群体增加3%~5%,千粒重增加3.4%,穗粒数增加4.0%。壮丰安可显著提高小麦灌浆后期的灌浆速度。

    1999年01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冀东水稻品种农艺性状演变的灰色分析

    冯瑞光,孟令启,宁文书,李荣改

    综合冀东水稻四个推广时期21个代表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性状间变化态势的异同及相互影响程度的分析表明:单株产量、全生育期、穗粒数和千粒重大幅度增加;株高和穗长趋向增加;单株穗数和结实率变化不大。关联度分析结果与各性状演变的趋势基本一致。指出今后冀东水稻产量育种应在增加穗粒数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

    1999年01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谷数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田伯红

    对夏谷新品种(系)产量和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在不同产量水平下,各性状对产量的作用不同。低产条件下,几个性状对产量的灰色关联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穗重>每公顷穗数>千粒重>出谷率>穗长;中产条件下,关联序为出谷率>每公顷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单穗重>穗长;高产条件下,关联序为千粒重>出谷率>每公顷穗数>穗长>单株粒重>单穗重。

    1999年01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玉米酯酶同工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宋占权,孟义江,段明革,滕忠才

    对36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组配的300个杂交种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发现:互补酶带、杂种酶带的出现与否,不能准确预测杂种产量的高低;双亲酯酶同工酶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杂种优势的大小。

    1999年0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不同保墒措施的综合评价

    李科江,李志宏,宋庆荣,Miller J,王明琴

    保墒措施是节水研究的重要内客。通过对三种不同保墒措施的比较表明:冬小麦以覆膜种植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但美中不足是费用较高;玉米整株秸秆覆盖保墒效果明显,且材科来源广、费用低,两垅间以2株玉米秸秆覆盖为宜;喷洒蒸发抑制与对照比较效果不明显。

    1999年01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耐低温秋菊品种的筛选及抑制栽培技术研究

    李梅,陈莉,孙兆法,李长生,李世润,佘红

    通过在温室内栽培观察,筛选出W1、WW2、WC三个耐低温秋菊品种及W1A、W1-1两个对低温明显敏感的品种。以耐低温品种W1、WW2、WC为材料研究了秋菊的光控抑制栽培技术,通过调节摘心及光照处理时间使秋菊在11月中旬至3月上旬开花。

    1999年01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麦综合施肥效益试验研究

    张英明,张文菊,谢炳和

    通过对10多年麦田施肥试验及定位试验资料的处理,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的麦田施肥效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肥效,低产麦田需要的有机肥比例高于高产麦田,中产麦田的综合施肥效益最高。与10年前相比,麦田的需磷比例和磷肥肥效有较大提高。

    1999年01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产业层位和资源利用谈河北农业发展的技术方向

    杨金深,孙世刚

    从产业层位角度简要分析了河北省农业生产的结构问题,提出了加强种植业基础,突破畜牧业和加工业的产业策略;并从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分析了光温资源、水土资源及农副产品资源的开发潜力,提出了河北农业发展的技术方向。

    1999年01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河北农业科技发展的走势预测

    穆兴增,周核心

    <正> 1.1 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概况及展望 世界范围内的农业技术创新在经历了60~70年代的“绿色革命”之后,80年代又开始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生物技术、精准农业技术、信息技术、核技术、激光技术等,均被不同程度地运用于动、植物育种和作物栽培、畜禽养殖、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各种形式的设施农业,如温室、塑料大棚、薄膜覆盖等被广泛应用于蔬菜、花卉、瓜果生产。植物快繁脱毒和无土栽培等高新技术已在实际中应用。所有这些展示了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美好前景。

    1999年01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浅谈北方旱地农田杂草的生态防治

    陆莉,张焕英

    本文根据北方旱农地区生态特点,结合旱作区传统耕作及优化栽培技术体系,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以化学除草与农艺除草相结合的综合生态防治措施。

    1999年01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0%英赛丰EC防治苹果黄蚜药效试验

    宣立锋,王思政,李广英

    <正> 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 von der Goot)属同翅目,蚜科,体黄至黄绿色,尾片腹管黑色。以成虫、若虫在果树芽、叶、嫩梢反面吸食汁液为害,是河北省苹果幼树上的重要害虫。生产中多年采用氧化乐果EC进行防治,由于长期高强度地单一用药,苹果黄蚜已对氧化乐果产生了抗性。为解决生产中这一难题,特立题于1998年进行了10%英赛丰EC防治苹果黄蚜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999年01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土栽培中不同形态铁肥的黄瓜肥效试验

    任志雨,张福墁

    <正> 蔬菜无土栽培中,铁是用量最大的微量元素,现各国营养液配方中铁浓度多为3mg/L左右。我国常用的铁肥为FeEDTA,其价格较高,常占营养液成本的1/3~1/2左右。我国石灰性土壤区,由于水中含HCO_3~-较高,pH常在8左右,用此水配制的营养液pH也易回升;另外营养液中现主要使用NO_3~-为氮肥,根系吸收后也会导致营养液pH升高,从而降低了FeEDTA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作物易出现缺铁症。因此,若能选用适宜形态的铁肥可以

    1999年01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等离子处理萝卜、白菜的效果研究初报

    董灵迪,董文琦,戴素英

    <正> 为检验等离子处理对蔬菜作物的增产效果,我们于1997年对萝卜、白菜种子进行了等离子处理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作物为丰光一代萝卜,晋菜3号、太原二青、丰抗70、丰抗80白菜。

    1999年01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刺槐眉尺蠖研究初报

    杨金亮,赵文臣

    <正> 刺槐眉尺蠖(Meichihuo cihuai Yang),属鳞翅目,尺蛾科。幼虫啃食刺槐、椿树、杨、柳、苹果、梨、桃、枣、柿子、核桃、玉米、小麦、豆类、油菜等林木和粮油作物叶片,是一种杂食性害虫。据文献报道,该虫仅在陕西省有分布,但从1997年以来,河北省普遍发生,尤其是太行山深山区发生猖狭,为害严重,成了河北省新发生的一种林、粮油害虫。为尽快掌握该虫发生规律,找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我们于1997~1998年对其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999年01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