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瑞恒;李晋生;王勤;张艳敏;
采取管栽法对比研究了杂交小麦与普通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根系生育特点。结果表明,杂交小麦各生育时期单株次生根、单株根干物质积累、深层根量占总根干重比例等方面均比普通小麦优势明显,与之相应的地上部分单株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也表现了一定的优势。为杂交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了一定依据。
1993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文林;杜庆瑞;王兴国;
1983~1986年,在海河低平原轻壤质潮土纯旱地上,连续四年测定了210厘米土层内,土壤水分的纵向分布及季节间变化动态。明确了0~30厘米表层,土壤水分变化剧烈,为水分不稳定层;150~210厘米,为水分稳定层,其含水量是0~30厘米土层的3.7~4.3倍。据此,设计了棉花稀植与密植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层次分布与棉花群体大小,影响棉花根系的分布。高密度种植,根系分布在土壤水分不稳定层,受水分剧烈变化的制约,产量低而不稳。稀植栽培,单株根系营养空间大,根系下扎,以根找水,可吸取深层土壤水分81.15~112.1立方米/亩。配合选用早熟、植株松散、根系发达的良种,增施磷肥,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初蕾期点浇一次水,促进根系发育。
1993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仝连志;王乃玲;
该项研究针对张家口坝下地区春玉米生产中栽培措施上存在的问题,1990~1992年,三年来从调查研究入手进行了多因子综合试验,筛选出高产最佳农艺组合方案,并通过大面积生产示范。结果表明,高产的关键措施及每项措施增产作用的主次顺序是:磷肥用量>密度>氮肥施用期>氮肥用量>播期;亩产700~750公斤的最佳农艺组合方案是:4月28日播种,亩留苗3800株,亩施过磷酸钙(含P_2O_5 14%)57.5公斤,亩施氮肥(尿素)35公斤,并以其20%做底肥、65%做穗肥,15%做粒肥。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对调整改进本区春玉米栽培措施,提高单产提供了依据,而且在生产示范中也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1993年01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树林;
本文定性分析了鸭梨幼树生长和花芽形成与体内粗蛋白N%和总糖C%之间的关系;定量分析了生长和花芽形成过程中,粗蛋白N%和总糖C%量的变化,找出它们的关系式N%=6.484-0.256C%,当C%由12.15%增到18.83%,N%由3.371%减到1.659%时花芽形成;与其相接的另一关系式N%=4.3-0.076C%,当C%由22.3%减到12.15%,N%由2.593%增到3.371%时则生长。
1993年01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金霞;李建成;赵文臣;安立云;张志英;
应用生态系统的观点,采用“聚类代表元”法筛选自变量,根据逐步回归的原理,对河北正定、保定两地10年,11年的麦蚜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建立了两地冬小麦穗期峰值蚜量的长期预测模型,在当年二月份对麦蚜发生数量进行预报。经对历史数据回报准确率达100%,对科学地指导大田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01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勋;张淑平;高俊全;张晓东;
氮肥、磷肥不同用量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不同用量稻曲病发生程度有显著差异。氮肥对稻曲病发生程度的影响效应,随磷肥用量的不同而变化。增施磷肥、氮磷配合并不能减轻稻曲病的发生,反而有一定的诱发作用。控制氮肥用量,只能有条件、有限度地减轻病情,而不是防止稻曲病的最有效措施。
1993年01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张静丽;
<正> 日本一妇女配制出由中草药提取合成的“长寿元”土壤改良剂。经稀释喷洒在农田里后,能改善土壤的结构,尤其是促进微生物的生态发生变化,使植物的光合作用更加活跃,因此,植物抗病能力增强,品质和风味均得到改善。经农户使用效果很好,如一菜农连续使用“长寿元”5年,使2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内黄瓜、茄子和西红柿均达到A级。应用此改良剂,可望解决日本的高尔夫
1993年01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秀菊;
本文提出了利用大白菜不同品种的离体叶片对白菜黑斑病A.brassieccoa(以下简称Ab)病菌毒素的敏感差异来鉴定品种的抗病性。以孢子悬浮液苗期接种毒素蘸根为对照,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离体叶片对Ab毒素的敏感性与田间感病性趋势基本一致,与苗期孢子悬浮液、毒素蘸根结果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81。显著性测验结果在0.01水平上显著。
1993年01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喜仓;邱文英;
<正> 近些年,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自然条件的破坏,使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呈扩大趋势,所以,发展农业生产除研究经济规律外,还必须研究掌握自然规律,总结、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对于防灾、抗灾,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河北自然灾害的演变规律、特征为观察我省主要自然灾害的变化态势,根据掌握资料,我们对建国后我省的灾情资料进行了如下的加工处理;以10年时间为一段,计算各时期的旱、涝灾的年平均发生面积和以4年时间为一段计算风雹和病虫害的年平均发生面积;以各年度受灾
1993年01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潘勋;
<正> 河北省稻作所1987~1989年进行了稻曲病病源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专题研究,其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 1.经过多次测定结果表明,稻曲病不仅形成病粒,还影响整个发病枝梗及相邻无病枝梗的稻粒,使结实率、千粒重及稻米品质均受较大影响,从而对稻曲病为害的严重性有了新的认识。 2.首次探明并公开报道了在河北,陕西、北京,天津等省,市稻区均有稻曲病菌核存在。菌核是翌年稻曲病的主要侵染源之一。土壤是菌核的越冬场所,气流是病菌孢子传播的途径。此外还证明
1993年01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仲实;李保兰;丁军;
<正> 我省是黄河流域棉花重要产区之一,但近年棉铃虫连年大量发生,特别是1992年全省大暴发,其特点为发生早、数量大、盛期长、世代重叠,发生面积之广、为害时间之长与经济损失之重为历史罕见,棉农反映极为强烈。现就冀南地区棉铃虫发生原因及其综合治理对策,提出租浅看法和建议供作商榷。一、原因分析 1.种植结构的变化:棉铃虫在冀南常年发生四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一代主要为害小麦,第二、三、四代主要为害棉花,其中三、四代夏玉米也是其重要寄主,尤其夏玉米田的第四代为全年
1993年01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东瑞;张国良;霍阿红;
<正> 冀张春4号小麦是由张家口地区坝下农科所以7504为母本,晋春3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2年7月通过品种决审。该品种株高85厘米左右,长芒,白穗,纺锤形,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大,千粒重春播在45克左右,夏播可达50克以上,生育期90天左右,蛋白质含量14.02%,加工出的食品尚呈,食用品质好。一、广泛的适应性冀张春4号小麦在选育过程中经过冬季温室和春季露地交替种植,在不同光温条件
1993年01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岳增良;
<正> 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的《河北省甘薯茎线虫病病原线虫鉴定及防治新技术》近日通过专家鉴定,认为该项研究的水平居国内领先。甘薯茎线虫病是生产上很难防治的病害。传统的防治方法,一是清洁田园;二是实行三年轮作;三是高剪秧苗繁殖无病种薯。这套措施虽然有效,但难于贯彻实施,造成本病随病薯秧传播危害逐年加重,有的地块减产50%以上,严重影响了甘薯生产的发展。
1993年01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石淑品;苏海峰;霍艳爽;曹翠英;
<正> 河北省农科院石家庄果树所,针对河北省中南部和黄淮海平原现有栽培的国内外苹果品种着色差、风味淡的现状,以选育优质丰产、耐贮、适应性强的区域化新品种为目标,历经20多年,培育出一种罕见的晚熟浓红型苹果新品种。 1992年10月15日对该苹果新品种进行了技术鉴定。一致认为:育出的这种晚熟浓红型苹果新品种,在中原苹果品种选育取得的成果上居国内领先水平。并被建议命名为国红。国红是国光和红星后代回交第二代后
1993年01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甘耀进;崔光先;董志平;周汉章;
<正> 种子包衣是国际上新发展的良种包衣新技术,国内从80年代初以来,从试制到工厂化生产,由单纯防治病虫的单一药效功能发展到促进作物生长,改良品质防鸟防鼠害等多种功能作用。作者针对我国旱作农业生产特点,研究应用杀虫杀菌剂、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抗旱剂、保水剂等组配而成抗旱型种子包衣剂,以1:10的药种比例进行处理谷种,对谷子具有提高出苗、防虫保苗、确
1993年01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共鹏;方继友;霍宗全;
<正> 低温冷害是冀北冷凉山区频发性灾害,每年早春发生。由此低温冷害造成水稻烂秧一直是影响冀北冷凉山区水稻生产的一大难题。每年因烂秧造成的种子损失约占播种量的15%以上,严重地影响了早春水稻的正常插秧和培育壮秧。1992年我们在塑料薄膜旱育秧和塑料薄膜湿润育秧两种育秧方式上应用植物抗寒剂CR-4,供试品种有秋光和京花104,在承德市冯营子、西地等四处作了对比试验。水稻育秧期间4月10日至5月20日,40天平均气温14.3℃,比历年同期低
1993年0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岳增良;
<正> 省农科院农机所研制成功了9QS—20型玉米青饲收获机,已经鉴定。该机属甩刀式结构,配套动力为中型拖拉机(28~55马力),单行作业。切割喂入机构采用了立式同轴园柱园盘结构,切割刀盘为伞型锯齿纹式,抓取切割秸杆能力强,切割时无重切、漏切及撕皮等现象;采用了中央调整机构,可调整粉碎刀盘的轴向位置及动、定刀间隙,设计先进;设置了自动磨锐(刀刃)机构和过载保护装置;出料系统
1993年0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世魁;孙世刚;
<正> 农业综合试区,是按照生态、生产类型区而设立的。它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通过对科技的综合运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典型,为同类型区农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因此,试区工作担负着探索区域农业发展道路、创建生产实践典型的双重使命。我省农业综合试区的建立起步较早,尤其在“七五”期间得到大力的推进和发展。回顾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按试区工作的主体任务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种植业的研究与开发,种养加的研究与开发,种养加的研
1993年01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伯贤;
<正> 针对我国北方棉区土地盐、碱、旱、薄、病等障碍因素影响棉花出苗和幼苗生长,导致棉花产量不高的问题,河北省农科院土肥所等单位协作开展了棉花抗盐抗旱剂研究与应用,经过历时5年的反复试验,筛选出最佳配方,目前已在省内外棉区推广应用60多万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研究1992年12月27日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和河北省化工厅共同主持,通过了技术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系统研究了氯化
1993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文昌;
<正>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由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寺先生传入我国,在黑龙江和我省东北部地区一季稻栽培均获成功。1992年引入石家庄市获鹿县秦庄综合试区后经过消化吸收改进,在麦茬稻种植上获得亩产500公斤以上的示范结果。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分述如下: 一、旱育秧水稻是喜水作物,而旱育秧的特点是让水稻苗期在“旱”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以培育出形态健壮、内部充实、抗逆性强、栽后成活发育快的秧苗。
1993年01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炳彦;
通讨对茭白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北方栽培茭白的物候期。重施氮肥是茭白高产的关键,苗期控制水层是提高茭白有效分蘗的措施之一。同时,根据茭白的生长动态,提出了不同生长期的栽培管理要点。
1993年01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景秀;王建林;
<正> 由于病害、冻害、环剥技术不当,以及其它机械损伤,常造成树干或主棱的部分输导组织受伤,轻者减弱树势,重者造成主枝或树体死亡,这种现象在我省苹果生产中常有发生。对此,采取桥接是进行补救的有效措施。已往的桥接技术,多在果树发芽前进行,而在果树生长期间进行桥按时,则受伤的输导组织旁长出分蘖枝做接穗才能实施。 1991~1992年,在获鹿县秦庄乡果园进行了利用海棠树根在苹果树的生长期间进
1993年01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