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科学

 


  • 今年夏收小麦生产的技术分析和夺取明年小麦稳产高产的技术建议

    杨金深;孙世刚;茜大彬;

    <正> 近年来,我省小麦生产发展很快,1990年单产和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平均单产突破250公斤,百分之六十以上麦田单产突破300公斤进入高产水平。今年夏收小麦由于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各地总产、单产虽有增有减,但减多增少,总体减产。冀中南山前平原麦区减产较多,冀中北部和冀东麦区减产较少或增产;水浇地高产麦田减产较多,缺水低产麦田则多数增产。减产的基本原因是籽粒瘪瘦,粒

    1991年04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北省1991年小麦生产形势与技术对策

    王志军;

    <正> 一、产量情况1990年全省小麦单产、总产双超历史,亩产突破250公斤,总产达到95亿公斤以上。根据各地上报数字,今年全省小麦夏收面积在3760万亩以上,与上年基本持平;亩产有增有减,但总减大于总增;总产与上年接近或略减。从区域看,中南部麦区减产幅度较大,北部麦区减产幅度小,甚至增产;水浇地、高产田减产幅度大些,旱地、半旱地麦田减产幅度小,甚至增产。

    1991年04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河北省冀中南麦区减产原因及对主要推广品种种植的意见

    <正> 与1990年相比较,河北省部分地区小麦减产,对减产原因,众说不一,对目前生产上所采用的品种也有不同的看法。为了弄清造成今年小麦大面积减产的主要原因,给今秋种麦的品种布局提供依据。我们专门组织我所科技人员进行了生产考查。考查组先后赴邯郸、邢台、石家庄、街水、保定等地区,与有关县农业技术部门及种子部门进行了座谈,并深入部分乡村访问了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还查

    1991年04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省小麦种植品种的回顾与展望

    陈淑琴;路香彩;

    <正> 我省小麦常年种植3700万亩左右。搞好品种布局,对保证小麦高产、稳产,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小麦品种布局回顾70年代以来,我省小麦品种布局有几次较大的调整。70年代中期,冀麦1号和泰山1号等在冀中南高水肥麦区代替了石家庄54,使小麦亩产提高50公斤左右。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冀麦7号和津丰1号代

    1991年04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河北省1991年小麦灌浆期间的不利气象条件分析

    于玲;

    <正> 本文从气象角度对1991年小麦灌浆期间的不利气象条件进行初步分析。一、小麦灌浆分析根据多年观测资料,将小麦灌浆速度自然动态变化趋势作成曲线。以灌速1.5克/日·千粒为临界值,灌浆期可分为三个时段:小麦开花后至灌速达到1.5的前一天为灌浆前期,河北省中部麦区平均在5月9至20日,约12天;灌速≥1.5时为灌浆中期,平均在5月21日至6月2日,约13天;从灌速下降到低于1.5

    1991年04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产麦田稳定提高粒重技术新探

    宁守铭;

    <正> 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是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生产、科研已探明,亩穗数易掌握,穗粒数变异小,而千粒重变幅大。今年夏收小麦粒重普遍降低。据我市资料:丰抗8号(标准品种)比常年千粒重(42克)降低7.1克,比去年

    1991年04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省高产区1991年小麦减产原因及对策

    靳玉环;张文英;张庆江;李子千;王宝强;

    <正> 1991年我省高产区小麦普遍减产,一般400公斤的长相,300-350公斤的产量。5月下旬,我们考查了无极、望都、晋县的小麦生产情况,所到之处小麦长势喜人,但收打结果令人失望,其产量之低、籽粒之秕是近年少有的。今年高产区小麦减产,从产量构成三要素分析,主要减在粒重上。据无极县农业技术站多点调查,今

    1991年04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港区旱地麦千粒重变化特点及稳定提高的途径和措拖

    刘进余;

    <正> 旱地麦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今年夏收小麦生育期间降水较常年多60毫米,小麦抽穗前收成普遍看好。但由于后期多阴雨、寡光照,加之病虫危害严重,千粒重较常年降低2—3克,小麦单产较预计减少20—30公斤。因此,欲保证旱地麦丰产在获得适宜亩穗数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提高千粒重,是非常重要的。

    1991年04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麦粒重降低原因及提高粒重的途径

    李志宏;

    <正> 目前,我省小麦单产已进入中产阶段,各地成方连片的高产田亦屡见不鲜。在小麦生产发展的低、中、高三阶段中,产量构成三要素不同的阶段对产量的主次关系有所不同。在低产阶段增加亩穗数是关键,中产阶段增加亩穗数和粒重并重,

    1991年04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今年小麦籽粒秕瘦的原因

    冀祝;马永安;陈冬梅;

    <正> 今年小麦穗多、穗大、粒多,应是个丰收年,但由于后期气候条件极为不利,千粒重下降,多数县少有增产或平产,部分县略有减产,未能达到预想结果。如永年县57.29万亩小麦,平均亩穗数38.5万,群体适中,全县平均穗粒数为26.6粒,比去年多0.6粒。而由于千粒重仅34.4克,比去年减少3.4克,亩减产7.6公斤,总产减

    1991年04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省小麦粒重降低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赵松山;

    <正> 今年夏收,我省小麦千粒重普遍下降。据对66个小麦品种粒重统计,千粒重降低幅度为0.2—13.5克,平均为3.5克。籽粒秕瘦,粒重降低,对我省小麦产量影响很大。一、粒重降低的主要原因

    1991年04期 26-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对冬小麦播种偏早倾向应引起注意—冬小麦适期播种的选择

    韩凤山;

    <正> 近年来石家庄地区各县冬小麦播种期普遍地出现偏早的倾向,且有逐年提早的趋势。据我们了解,1990-1991年度有些县小麦从9月25日就开始播种,到10月5日播种面积就达90%以上。象这样一个暖秋年,播种适期应当在10月8、9日到10月12、13日范围比较有利。

    1991年04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源库比看今年夏收小麦粒重降低的原因

    刘洪岭;

    <正> 小麦产量受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双重影响。已经研究表明,小麦粒重的88.1—94.4%来自抽穗后光合器官的光合产物积累,5.6-11.9%为抽穗前植株体内贮存物质的转运。因此,小麦抽穗后的光合叶面积、光合效率、光合时间以及影响这些方面的灌溉、施肥等温光条件对粒重及经济产量有决定性影响。今年夏收小麦,

    1991年04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防治地下害虫 确保小麦全苗

    <正> 地下害虫是我省重要的农业害虫,种类多、食性杂。危害小麦的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麦种蝇等。其中以蛴螬、蝼蛄、金针虫最为重要。它们分布广、密度大、危害重,常造成小麦缺苗断垅,影响小麦生产。对此,我们要抓往播种关键期,防治地下害虫,确保小麦全苗,为夺取丰收打下良好基础。防治地下害虫和防治其他害虫一样,在防治策略上,必须贯彻"顶防为主,综

    1991年04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麦秆黑粉病的防治不容忽视

    张俊岭;

    <正> 小麦秆黑粉病在六、七十年代已被控制。近年由于一家一户自由种植,盲目引种,加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跟不上,导致此病又有回升,呈扩大蔓延之势,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据1990年5月上旬(抽穗扬花期)调查,此病在全县发病面积约0.6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2.1%。病株大部分不能抽穗或抽很小的穗,病株率一般30%左右,重的达70%,全县因此病约减

    1991年04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