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聚宝1号安徽省合肥市瓜类科学研究所育成。综合性状略优于对照益农牌新红宝,在田间生长良好,产量高于对照品种。绿园2号广东省广州市果树科学研究所育成。综合性状与益农牌新红宝基本相同,果实风味优干对照品种。齐红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育成。综合性状与益农牌新红宝大体
1991年02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最近在湖北随州市问世的膏状液体塑料薄膜,只需用喷雾器把它喷洒在地面上即凝聚成普通的农田薄膜,其效用优干普通农膜,而造价仅为普通农膜的四分之一。该薄膜除具有增温、防风,抗碱等优点外,还可在喷洒前的膏状液体中添加除草剂和植物生长素等成分,使之更适合于水稻育秧、早春蔬菜种植等。
1991年0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日本最近研制一种用于预防蔬菜病虫害的地膜。此膜没有添加任何农药成分,而是利用昆虫色彩的反应原理设计制造的。薄膜以透明或黑色为基底,沿其纵长方向均匀排列着银色宽条,对菜蚜有趋避
1991年02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北京农大研制成功。这一系统是应用农民群众积累的植棉经验,模仿思维活动,对大量数据、经验、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决断,既可采用经概括的理论知识又可采用田间的直接经验。他们在国内首次运用这一技术建立了包括多目标优化决
1991年02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凡;
<正>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农业技术的改革道路。逐渐由原来的"平面农业"向"立体农业"转化。所说的立体农业内容指的是:水、土、植物、动物、微生物相结合,综合搭配的生产结构,它的主要形式:①多层立体种植。亦即作物之间的疏密程度和高矮层次搭配的立体种植。如墨西哥玉米,菜豆、南瓜间作,玉米、蘑菇套
1991年02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应用多聚体土壤结构改良剂,如聚丙烯酰胺、多糖与再生改良剂和多聚体凝胶等,是一项农业新技术。它的作用是:增加土壤的孔隙;增加水分的渗透性;防止土壤结皮;减小土壤冲刷和水分迳流;土壤松散易于耕作;降雨或灌溉后,土壤干得快,可以立刻下地耕作。由此产生效益有:作物根系发达,生长快而健壮;种子
1991年02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此项研究由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完成。该项研究育成了8个棉属种(中棉、草棉、异常棉、长萼棉、哈克尼西棉、海岛棉、蓬蓬棉和墨西哥棉)的同
1991年02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马缘生主持。他们成功地用试管苗保存甘薯、马铃薯种质资源,并在我国建成了薯类作物试管苗保存库和数据库,保存甘薯1000份以上,马铃薯600多份,经保存3年的薯苗栽后仍长势喜人。在用液态氮超低温(-196℃)冷冻保存玉米花粉成功之后,又用液态氮保存黑麦、桃和梨等植物花粉、甘蔗茎尖、玉米和糜子愈伤组织、红
1991年02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林森;
<正> 苹果花叶病是最常见的植物病毒病之一。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具有失绿斑,以至发展到大面积失绿组织,严重者叶片坏死脱落。因此,花叶病削弱苹果树的生长、降低产量。供试品种有"旭"、"金冠"、"史密斯"、"红星"。按黄化花叶病斑面积0、小于33%、34—66%、67—100%分
1991年0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冯家瑞;
<正> 随着收获和种子加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种子的损伤率也提高了。为了准确地测定高粱种子的损伤率,给发芽率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颜料染色的方法,即简单,又快又有效。将种子样品放在3%的苯胺红(或阿尼林一红)水溶液中,溶液温度40—45℃,浸泡2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在滤纸上。也可用0.5—1%的
1991年02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静丽;
<正> 美国伊利诺斯州一家公司研制成功一种水压式干燥化肥撒播器。整个装置靠水压驱动操作,无需背带、链齿轮、润滑离合器和变速箱。该撒播器有一个密封的电子控制系统,通过调节肥料传送器米保持一定的肥料撤播量和速度,操纵传送器和双向喷头能形成14—18米的喷撒幅度。
1991年02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静丽;
<正> 据苏《发明与合理建议者》杂志报道,乌兹别克共和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制造中央工艺设计局的研究员西佐夫等人研制成了一种红外脱叶机,从而可以不再使用化学脱叶剂,对保护棉农健康和生态环境都大有好处。他在家中庭院用红外辐射做实验,证实了他关于"热冲机"使棉花叶子"热休克"而脱落叶的猜想,于是开始研
1991年02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维生;王书魁;李秋海;赵雨平;
<正> 害虫防治指标是指产量损失在经济允许水平下的虫口密度,它取决于作物产量、农药防效、防治技术、治虫成本等诸因素。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这些因素发生了变化,使得过来沿用的防治指标有必要进行新的探讨和研究,制订更为合理的防治指标。1984年以来,我们对二代棉铃虫防治指标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1991年02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汉庭;郭智芬;刘国庆;
<正> 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对棉花和小麦的氮肥吸收利用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适合不同地区的有效的氮肥施用方法。关于棉麦两熟一个轮作周期中氮肥去向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报导。本研究应用~(15)N 稳定性同位素示踪的方法,探讨了棉麦两熟一个轮作周期中两季作物所施氮肥的去向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指导棉麦两熟栽培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一定
1991年02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妙;王志中;
<正> 自1979年建立课题至1989年止,共征集鉴定棉花品种资源404份。外国材料226份,其中美国174份,苏联25份,法国10份,其它国家共计17份。国内材料178份,其中本省60份,外省118份。1984年以来,对征集的种质资源在田间病圃进行鉴定,并对其农艺性状、形态特征、抗枯黄萎病性能及纤维品质进行了鉴定研究,筛选出一批可以利用的优良品种和品系,为棉花
1991年02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天宇;杜瑞恒;
<正> 多年来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就如何获得可以稳定保持的全不育系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自1984年开始,我们研究利用高度雄性不育两用系,配育适宜夏播的谷子两系杂交种组合的工作。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品种(系)作父本对某些隐性核高度雄性不育系具有一代保持不育性,提高不育度的作用,这种新获得的 F_1不育与恢复系测交容易恢复。据此首次提出利
1991年02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秀果;刘乱臣;马月红;崔海英;
<正> 为了配合麦蚜的防治,我们于1986—1988年对麦田麦蚜及其天敌做了系统调查,方法是定点不定株查百茎蚜及其天敌量,结合扫网查天敌,其结果如下:一、麦田天敌的种类经调查,冀中麦田天敌有20多种,分属膜翅目,鞘翅目、脉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等。膜翅目有蚜茧蜂属,密蜂等。鞘翅目有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多异
1991年02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双进;李晋生;黄瑞恒;
<正> 我国广泛推广的平衡施肥、配方施肥,计量施肥等先进施肥方法中,都以作物吸收养分数量为依据。一般文献资料百公斤小麦吸收氮素3公斤,磷素1公斤;百公斤谷子吸氮素2.6公斤,吸磷素1.3公斤。有的文献指出作物氮磷吸收量依栽培环境的变化而不同,提出了一个幅度,百公斤小麦吸氮素2.5—2.8公斤,吸磷素1.0—1.2公斤(河北、河南的提法),或吸氮素
1991年02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之胜;贾云云;
<正> 果树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保存是为育种提供原始材料。合理利用的关键在于对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说知之愈深,用之愈多。近年来,我国学者利用细胞学、同工酶、花粉学,模糊聚类等技术探讨果树种质亲缘关系,推测其演化过程,并对一些树种进行抗性鉴定等研究.
1991年02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金深;马梦祥;骆国通;马辉杰;
<正> "七五"期间,我院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落实"科技兴冀"、"科技兴农"的战略部署,经过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科研任务,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优秀人才不断涌现,科研管理走向规范,科研条件明显改观,科研
1991年0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泽文;张彦才;古伯贤;贾树龙;赵哲权;
<正> 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从长远看,除合理施用化肥外,就是向土壤输入有机物质,它能为作物提供多种营养元素,维持地力长盛不衰。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质具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增强土壤的抗逆性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有机物质与土壤的肥力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能
1991年02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兴国;曹建儒;张贯生;
<正> 21世纪,农业生物技术将是农业科学以及农作物品种改良研究的带头学科。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很快,植物细胞器培养,已培育出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新品种,无性繁殖亦在科研、生产上达到普及程度。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既使难度很大的禾本科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双子叶植物如棉花、大豆等,都获得了再生植株。原生质体融合首先在烟草上取得突破,随之主要粮食作物均有建树。植物外
1991年02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庆江;张立言;
<正> 改良小麦营养品质,即是要求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高,且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平衡,尤其富含赖氨酸。在改良小麦营养品质方面,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了同行在这方面的研究有针对性,我们对研究的进展情况作了二方面的归纳。(1)小麦品种间籽粒蛋白质含量差异的生理生化机制;(2)
1991年02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田新润;曲胜判;
<正> 冀中南平原大豆种植面积占全省大豆总面积的51%,产量占全省大豆总产的67%,也是我省大豆主产区。纵观冀中南平原的历年大豆生产,发展缓慢,产量徘徊。1949年亩产29.4公斤,1957年为55.5公斤,1965年仅40公斤,1978年又上升到57公斤,到1986年才上升到77公斤。根据我们调查,冀中南平
1991年02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同考;
<正> 随着塑料工业的飞速发展,塑料制品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地膜的产量和覆盖面积均居世界第一。农作物使用农地膜后,可提高地温,改善生长条件,增加产量,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农地膜在大气中、水里或地下不易分解和腐烂,又难以回收处理。长期使用农地膜栽培农作物,残留在农田里的农
1991年02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素娥;吕德滋;李香菊;
<正> 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杂草研究课题组对谷田杂草生态与防除的研究历时5年,研究结果如下: 1.谷田杂草的种类:经研究确定,河北省夏谷田的杂草以马唐为主,伴生草是牛筋。个别地有稗草和狗尾草。还有少许马齿苋、铁苋、苋菜等。2.谷田杂草一马唐的生物学特性:经研究,马唐种子具休眠性,其种子休眠期
1991年02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