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and Yield Characters of Maize
周旭梅;高旭东;何晶;
摘要(Abstract):
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状指标的影响,可以为玉米生产上合理密植提供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号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设52 500、60 000、67 500、75 000和82 500株/hm2计5个水平,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相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号种植密度在52 500~82 500株/hm2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其中,在60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时产量最低。2个品种穗行数、行粒数和粒长随密度变化不大,穗粒重随密度增大均呈下降趋势。丹玉86号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均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75 000株/hm2密度时最小;丹3363穗长、千粒重和秃尖长度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号穗粗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出籽率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3363穗粗在60 000株/hm2密度时最大、在67 500株/hm2密度时最小,出籽率在52 500~75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变化不明显、在82 500株/hm2密度时降低。丹玉86号在75 0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大、粒厚最小,在67 500株/hm2密度时粒宽最小、粒厚最大;丹3363粒宽和粒厚随密度变化不明显。密度对不同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生产上应结合品种自身的特性进行合理密植。
关键词(KeyWords): 玉米;种植密度;产量;产量性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农业部948项目(2006-G8(8)-1)
作者(Authors): 周旭梅;高旭东;何晶;
DOI: 10.16318/j.cnki.hbnykx.2011.10.02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于天江,董玲,韩成,金益.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部分晚熟耐密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12):1-4.
- [2]杨克军,李明,李振华,盖冬梅.群体结构对紧凑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3,15(3):29-32.
- [3]唐海涛,张彪,谭君,田玉秀,康继伟,叶国成.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穗位叶光合性状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69-73.
- [4]郑国清,张曙光,段韶芬,高亮之.玉米光合生产与产量形成模拟模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3):193-197,201.
- [5]李明,杨克军,刘钢,王刚,李文雄.寒地高产玉米源库性状及与产量的关系[J].玉米科学,2006,14(1):99-103,106.
- [6]李明,李文雄.玉米产量形成与源库关系[J].玉米科学,2006,14(2):67-70.
- [7]薛珠政,卢和顶,林建新,杨人震.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9,7(2):52-54.
- [8]李宁,翟志席,李建民,吴沛波,段留生,李召虎.密度对不同株型的玉米农艺、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8,16(5):98-102.
- [9]刘魏魏,赵会杰,李红旗,赵雪娟,袁立钢,胡巍巍.密度、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8):75-78.
- [10]王娜,李凤海,王志斌,王宏伟,吕香玲,周宇飞,史振声.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对密度的响应及与倒伏的关系[J].作物杂志,2011,(3):67-70.
- [11]佟屏亚,程延年.玉米密度与产量因素关系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5,13(1):23-25.
- [12]陈传永,侯玉虹,孙锐,朱平,董志强,赵明.密植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能的影响及其耐密性分析[J].作物学报,2010,36(7):1153-1160.
- [13]杨利华,张丽华,杨世丽,马瑞昆.不同株高玉米果穗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反应[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1(1):12-15,19.
- [14]刘志新,曹敏建,孙宏东.种植密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效应研究Ⅱ.密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效应研究[J].杂粮作物,2009,29(2):101-107.
- [15]徐明洁,刘江,董秋婷,温日红,张雷.先玉335适宜栽培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9):8928-8930.
- [16]丰光,李妍研,景希强,王亮,黄长玲.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1,19(1):109-111.
- [17]阎超,李连禄,唐丽媛,许艳丽,赵明.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性比较[J].玉米科学,2011,19(5):55-58.
- [18]刘武仁,郑金玉,冯艳春,刘凤成,罗洋,刘志全,沈海波,王兴家,张希顺.玉米品种不同密度下的质量效应[J].玉米科学,2005,13(2):99-101.
- [19]朱宏宇,董成玉.关于发展密植玉米品种的探讨[J].辽宁农业科学,2008,(6):40-4l.
- [20]赵化春,韩萍.玉米栽培的适宜密度问题[J].玉米科学,2001,9(增刊):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