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s and Planting Densities to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Winter Wheat Hybrid Hengza102
乔文臣;赵明辉;李丁;李会敏;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李强;赵凤梧;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Daniela Benedikova;
摘要(Abstract):
为了明确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142015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播期设10月5、10、15、20和25日5个水平,密度(基本苗数量)设150万、225万、300万、375万、450万株/hm2015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播期设10月5、10、15、20和25日5个水平,密度(基本苗数量)设150万、225万、300万、375万、450万株/hm2以及对照(石4185)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对衡杂102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进行了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对10月52以及对照(石4185)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对衡杂102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进行了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对10月525日播种,在10月5日播种基本苗数量150万株/hm25日播种,在10月5日播种基本苗数量150万株/hm2的基础上,每晚播1 d、基本苗数量增加15万株/hm2的基础上,每晚播1 d、基本苗数量增加15万株/hm2条件下,进行了产量模拟,以探索适宜的播期及其相应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均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的播期和密度范围内,衡杂10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多;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播期和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对穗粒数的影响。冬小麦新品种衡杂102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2条件下,进行了产量模拟,以探索适宜的播期及其相应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均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的播期和密度范围内,衡杂10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多;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播期和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对穗粒数的影响。冬小麦新品种衡杂102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6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150万16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150万315万株/hm315万株/hm2,产量模拟结果与实际测定结果相吻合。
关键词(KeyWords): 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播种期;种植密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2-3);; 河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2012-2016);; 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6226320D);; 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4826329D);; 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2012DFG32030);; 国家863计划项目(2011AA10A106);; 河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16396317D)
作者(Authors): 乔文臣;赵明辉;李丁;李会敏;孙书娈;孟祥海;魏建伟;李强;赵凤梧;Pavol Hauptvogel;Edita Gregova;Daniela Benedikova;
DOI: 10.16318/j.cnki.hbnykx.2016.06.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赵广才.北方冬麦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8,(5):91-92.
- [2]毕常锐,白志英,李存东,郑金风,唐光雷.种植密度对小麦石新828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华北农学报,2010,25(1):165-159.
- [3]Sun H Y,Zhang X,Chen S,Pei D,Liu C.Effects of harvest and sowing tim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otation of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Industrial Crops Research,2007,25(3):239-247.
- [4]付雪丽,张惠,贾继增,杜立丰,付金东,赵明.冬小麦-夏玉米“双晚”种植模式的产量形成及资源效率研究[J].作物学报,2009,35(9):1708-1714.
- [5]李晔.收获期对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J].中国种业,2007,(10):42-42.
- [6]马瑞,康明辉,范黎明,赵永英,张丹,海燕.小麦品种花培5号适宜播期、播量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64-65.
- [7]李红卫,李书岭,张志红,彭记永.冬小麦光能利用率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457-12458.
- [8]韩金玲,杨晴,王文颇,李彦生,周印富.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2):115-119.
- [9]胡焕焕,刘丽平,李瑞奇,李慧玲,李雁鸣.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490-496.
- [10]刘万代,陈现勇,尹钧,杜沛鑫.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3):464-469.
- [11]田文仲,温红霞,高海涛,杨洪强,余四平,段国辉,张少澜.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2):45-49.
- [12]房春兴,沈恩庭.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偃展4110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6-26,28.
- [13]雷钧杰,赵奇,孙保成,陈兴武,宋敏,赛里汗.北疆冬小麦晚秋播种生育特点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1,38(6):348-351.
- [14]唐进,吉剑,李桂云,吴中华,方万英,张仁志.2007-2008年小麦不同播期播量对产量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8):23-24,52.
- [15]郝有明,李岩华,霍成斌.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22-424,473.
- [16]孟丽梅,张珂,杨子光,冀天会,孙军伟,郭军伟.播期播量对冬小麦品种‘洛麦22’产量形成及主要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8):107-110.
- [17]蒋会利.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6):67-73.
- [18]闫志顺,王瑞清.不同播期冬小麦叶重和叶面积与产量关系的相关性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5,42(1):59-61.
- [19]陈素英,张喜英,毛任钊,王彦梅,孙宏勇.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4):681-685.
- [20]李豪圣,宋健民,刘爱峰,程敦公,王西芝,杜长林,赵振东,刘建军.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243-248.
- [21]郭天财,彭羽,朱云集,刘万代,崔金梅.播期对不同穗型、筋型优质冬小麦影响效应的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1,(2):19-20.
- [22]杨桂霞,赵广才,许轲,常旭虹,杨玉双,马少康,丰明,徐凤娇.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4):687-692.
- [23]马小凤,栾春荣,周振元,栾书荣,黄巧云.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4-85,106.
- [24]朱翠林,李锐宁,张保军,张正茂,赵永萍,王玉玲,韩思明.旱肥地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71-75.
- [25]马东钦,王晓伟,朱有朋,许兰杰,马彩艳,孙文鑫,郭春燕,詹克慧.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产量构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