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内生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ural Endogenous Development in China
谢正峰,马林兵
摘要(Abstract):
通过对我国乡村内生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基于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对乡村内生发展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内生发展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主流观点认为农民是乡村内生发展的主体,需要对农民的主体性进行重塑;乡村内生发展能力是一个能力体系,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提升具有多维度路径和多元性途径;乡村内生发展的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对乡村内生发展研究进行展望,认为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研究:乡村内生发展的时空尺度、乡村内生发展过程中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关系、村内生发展能力建设、乡村内生发展的边界问题、乡村内生发展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KeyWords): 乡村内生发展;内生动力;主体性;乡村内生发展能力;动力机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粤东北村域经济发展能力研究”(GD18XYJ30);; 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粤东北镇域经济发展路径创新"(2018WTSCX143)
作者(Author): 谢正峰,马林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环宙,黄超超,周永广.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61-68.
- [2]方劲.内源性农村发展模式:实践探索、核心特征与反思拓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24-34.
- [3]迈克尔·伍兹.农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118-119.
- [4] Christopher R.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rural areas:Elements of a political economy of EU rural development[J]. Sociologia Ruralis,2001,41(3):279-295.
- [5] Garofoli G. Endogenous development and southern Europe[M]. The Netherlands:BDU,Barneveld,1992.
- [6] Michael B,Michael N. The EU LEADER initiative and endogenous rural development: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gramme in two rural areas of Andalusia, Southern Spain[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7,13(3):319-341.
- [7]周怡岑.基于乡村振兴的我国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9):226-231.
- [8]张慧,舒平,徐良.基于内生式发展的乡村社区营建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7(9):72-77.
- [9] Sabine M,Samuel W.Endogenous development in Swiss Mountain Communities[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1,21(3):236-242.
- [10]章志敏,张文明.农村内生发展研究的理论转向、命题与挑战[J].江汉学术,2021,40(2):5-15.
- [11]刘永生,王焕丽.新农村内生式发展中农民主体因素分析[J].人民论坛,2015(14):172-174.
- [12]刘晓雯,李琪.乡村振兴主体性内生动力及其激发路径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8):27-34.
- [13]王进文.带回农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转向[J].现代经济探讨,2021(7):123-132.
- [14]张国磊,张燕妮.新时代乡村振兴主体的角色定位[J].农村经济,2019(12):47-56.
- [15]仲崇建,乔丽荣.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J].人民论坛,2021(31):55-57.
- [16]吴重庆,张慧鹏.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74-81.
- [17]龚丽兰,郑永君.培育“新乡贤”: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构建机制[J].中国农村观察,2019(6):59-76.
- [18]李耀锋,张余慧.内生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嵌入性理论的个案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1):38-47.
- [19]孟俊杰,李柯,杜涛,王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政策需求优先序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9):221-229.
- [20]陈晓莉,吴海燕.增权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民主体性重塑[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32(6):26-33.
- [21]李昌凤.困境与突破: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J].领导科学,2020(12):17-20.
- [22]李卫朝,荆玉杰.松绑、赋权、引导: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建设路径———杜润生农民主体性建设思想的启示[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6):42-50.
- [23]张云生,张喜红.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新疆社会科学,2021(6):161-168,171.
- [24]郭倩倩,王金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提升的困境及其纾解[J].江海学刊,2021(5):146-153.
- [25]岳秀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主体地位的有效实现途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8):74-76.
- [26]钟曼丽,杨宝强.再造与重构:基于乡村价值与农民主体性的乡村振兴[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1-9.
- [27]耿言虎.村庄内生型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以云南省芒田村茶产业发展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9(1):24-30.
- [28]李凌汉.影响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因素及实现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观察与思考,2020(12):75-85.
- [29]赵光勇.乡村振兴要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资源———“米提斯”知识与认识论的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18(5):63-69,158.
- [30]袁宇阳,张文明.乡村内生发展视角下资源的内涵及其应用[J].世界农业,2020(6):10-17.
- [31]张文明,章志敏.资源·参与·认同: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2018(11):75-85.
- [32]黄思.社会资本视角下内生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基于闽南D村瓷砖产业的考察[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4):534-541.
- [33]彭小兵,彭洋“.参与-反馈-响应”行动逻辑下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发展路径研究———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3):420-428.
- [34]卓蓉蓉,余斌,曾菊新,郭新伟,李瑞瑞.地域主体功能导向的江汉平原乡村发展能力时空变化[J].经济地理,2019,39(5):171-180.
- [35]罗君名.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内生发展能力建设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5):25-27.
- [36]张丙宣,华逸婕.激励结构、内生能力与乡村振兴[J].浙江社会科学,2018(5):56-63+157.
- [37]郭劲光,俎邵静.参与式模式下贫困农民内生发展能力培育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17-127.
- [38]陈军民.乡村振兴的内生能力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河南省17个省辖市的乡村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1):7-16.
- [39]方劲.乡村发展干预中的内源性能力建设———项西南贫困村庄的行动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3(4):31-41,95.
- [40]郑有贵.构建内生发展能力强的农村社区集体行动理论———基于发达村与空心村社区集体积累和统筹机制的探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2):63-69.
- [41]江剑平,葛晨晓,朱雪纯.新时代以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为核心的乡村振兴逻辑[J].财经科学,2020(9):50-63.
- [42]王进文.带回农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转向[J].现代经济探讨,2021(7):123-132.
- [43]李鑫,马晓冬,Khuong Manh-ha,祝金燕.城乡融合导向下乡村发展动力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8):1926-1939.
- [44]曾穗平,田健.知行耦合:基于社会调查的城市边缘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研究与规划响应[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5):21-28.
- [45]李承嘉.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于乡村发展之研究———以九份聚落1895-1945年发展为例[J].台湾地理学报,2005(39):1-30.
- [46]陈昕昕.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与城乡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2018(12):35-37.
- [47]张文明,腾艳华.新型城镇化:农村内生发展的理论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6):86-92,151.
- [48]汪锦军,王凤杰.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基于城乡多元互动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9(11):51-57+157.
- [49]孙凤娟,秦兴方.中国特色乡村发展动力结构研究:历史变迁、存在问题及重构[J].现代经济探讨,2020(8):119-124.
- [50]房艳刚,刘继生,程叶青.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地理,2009,29(9):1530-1534.
- [51]何杰,金晓斌,梁鑫源,等.城乡融合背景下淮海经济区乡村发展潜力———以苏北地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8):1940-1957.
- [52]杨秀,余龄敏,赵秀峰,王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潜力评估、分类与规划引导[J].规划师,2019,35(19):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