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颈天牛发生为害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Occurrence,Damage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Aromia bungii Faldermann
韩明利;马爱红;路子云;刘文旭;李建成;冉红凡;
摘要(Abstract):
桃红颈天牛为害桃、杏、李等核果类果树,是主要的蛀干害虫。幼虫为害树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为害部位隐蔽,防治困难。近年来,桃红颈天牛在保定顺平桃园发生频繁,为害严重,加强该虫研究刻不容缓。对桃红颈天牛的分布范围、发生为害特点、生活习性和防治技术等进行阐述,旨为相关研究以及生产上高效防治该虫提供参考。
关键词(KeyWords): 桃红颈天牛;为害;生活习性;防治技术;生物防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201400);;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HBCT2018100206)
作者(Authors): 韩明利;马爱红;路子云;刘文旭;李建成;冉红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黄邦侃.桃红颈天牛形态记述的订正[J].昆虫知识,1978,15(4):121.
- [2]黄鹏,余德亿,姚锦爱,王金明,方大琳. 3种李树天牛识别、为害及其综合防控技术措施[J].生物灾害科学,2012,35(1):97-101.
- [3]章士美,赵泳祥.中国农林昆虫地理分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 [4]龚青,黄爱松,唐艳龙,熊建宏.桃红颈天牛综合治理技术概述[J].生物灾害科学,2013,36(4):430-433.
- [5]彭月英,张强潘,陈方景.桃红颈天牛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0,(6):140-140.
- [6]马文会,孙立祎,于利国,王景涛,陈江玉.桃红颈天牛发生及生活史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22(增刊):247-249.
- [7]钟柳仙.观赏桃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科技,2014,(7):32-34.
- [8]胡长效,丁永辉,孙科.国内桃红颈天牛研究进展[J].农业与技术,2007,2(1):63-67.
- [9]陈体先.桃红颈天牛生活习性及绿色防控技术[J].河北果树,2015,(6):39,41.
- [10]李景慧,刘忠.樱桃红颈天牛防治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1,(3):69-70.
- [11]白瑞霞,王越辉,马之胜,贾云云,吕德智.桃红颈天牛研究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17,36(2):5-9.
- [12]刘彬声.红颈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1982,10(2):66-69.
- [13]尚小青,李振晓.浅谈碧桃红颈天牛的综合防治[J].河南农业,2011,(21):22.
- [14]李国平.桃树红颈天牛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166.
- [15]陈体先.涂白剂在桃红颈天牛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调查与分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6,(1):46-47,102.
- [16]卢成军.林业虫害桃红颈天牛的识别与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2017,(6):87,86.
- [17]张旭,曾超,张金良.桃红颈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2000,(2):9-11.
- [18]张蕴华,蒙建儒,于丽辰.管氏肿腿蜂防治桃红颈天牛试验初报[J].昆虫天敌,1991,(3):155,117.
- [19]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修订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 [20]魏建荣,杨忠岐,马建海,唐桦.花绒寄甲研究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7,26(3):23-25.
- [21]杨忠岐.利用天敌昆虫控制我国重大林木害虫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04,20(4):221-227.
- [22]张翌楠.松褐天牛的天敌昆虫调查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
- [23]王志华,于静亚,沈锦,董立坤,张涵.花绒寄甲人工繁育及应用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34(2):226-233.
- [24]孙明荣,李克庆,朱九军,考持聪,孙晓君,周作山.三种啄木鸟的繁殖习性及对昆虫的取食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2,21(2):12-14.
- [25]刘奇志.昆虫病原线虫对桃红颈天牛侵染力研究及线虫抗干燥机理探讨[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2.
- [26]曹克成,李夏鸣.桃红颈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山西农业科学,1995,23(1):62-63.
- [27]时亚琴,石宜,陆群.桃红颈天牛成虫病原菌———球孢白僵菌的分离鉴定与利用[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9,35(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