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科学

1989, (01) 30-33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的病理生理依据

魏建昆,刘克明,陈俊萍,罗畔池,张成和,刘俊芳

摘要(Abstract):

在我国12个省市采集的玉米叶片上分离到116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其中5个菌株在含 C 细胞质的自交系玉米叶片上比在含 T 细胞质、S 细胞质和正常细胞质的同一自交系的玉米叶片上产生的病斑大得多。经观察,这5个菌株对含 C 细胞质的植株(无论是温室幼苗还是田间接种的成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菌株对 C 细胞质玉米具专化毒性,把这些菌株称为 C小种,即为玉米小斑病菌的一个新小种。在查彼得氏培养液中培养 C 小种,2周后过滤培养物,用氯仿萃取滤过物得到 C 小种的毒素粗制品。用每毫升1000μg的毒素样品处理叶片切段,大大提高了 C 细胞质而不是 T、S 和正常细胞质玉米叶片中电解质外渗速度及总量。C 毒素还明显增大了C细胞质而不是 T 细胞质的玉米叶片组织中苯丙氨酸裂解酶的活性,而从 T 小种中提取出的 T 毒素则增大了 T 细胞质而不是C细胞质的的玉米叶片组织中酶的活性。原生质粘度表示玉米幼芽鞘亚表皮细胞层中叶绿体移至细胞一端所需离心时间,用C毒素处理的 C 细胞质植株或用 T 毒素处理的 T 细胞质植株中,原生质粘度降低,但反过来并非如此。因此,几条病理和生理上的证据支持了把对 C 细胞质玉米具专化毒性的小种 C 看为玉米小斑病菌一新小种的结论。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魏建昆,刘克明,陈俊萍,罗畔池,张成和,刘俊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