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2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数字化平台赋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用机理与优化路径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Digital Platform Empowering Rural Public Space Governance Based on 22 Typical Cases of Rural Governance
朱欣婷,李祥
摘要(Abstract):
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深入推进,数字化平台对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为探索数字化平台如何赋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基于全国22个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采取扎根理论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数字化平台赋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过程中,包容性是内核动力,共享性是基础条件,互动性是必要前提,延展性是持续保障;数字化平台要以文化、资源、关系、场所4个维度构建赋能体系,实现理念规范、资源整合、结构重组、场域重塑,即空间治理有效。提出因地制宜打造协调式平台、拓宽平台交流渠道、培养乡村数字人才、打造复合型空间治理的路径,从而实现数字治理与乡村公共空间的高度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KeyWords): 数字化平台;乡村公共空间;作用机理;治理有效;扎根理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0YDXZGL08);; 广东省大学生攀登计划项目(PDJH2023B0255);; 广东海洋大学本科生创新团队(CXTD2023013);广东海洋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S202210566051)
作者(Author): 朱欣婷,李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先锋队,2017(31):4-21.
- [2]魏璐瑶,陆玉麒,靳诚.论中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J].地理研究,2021,40(10):2707-2721.
- [3]黄奇帆.数字上的中国[N].证券时报,2012-06-11.
- [4]姜亦炜.数字化平台推动乡村多元主体参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10.
- [5]李全利,朱仁森.打造乡村数字治理接点平台:逻辑框架、案例审视与联动策略[J].学习与实践,2022(3):82-92.
- [6]韩瑞波.敏捷治理驱动的乡村数字治理[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4):132-140.
- [7]张志平,李伟刚.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科技资讯,2022,20(1):207-210.
- [8]付翠莲,张慧.“理念-制度-技术”视角下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逻辑与机制---以德清县“一图感知五四”数字化平台为例[J].公共治理研究,2022,34(2):44-52.
- [9]彭勃,刘旭.破解基层治理的协同难题:数字化平台的条块统合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2(5):42-56.
- [10]杨东霞,韩洁,郭威.党建引领强村善治和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研讨综述两篇[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1):89-95.
- [11]Kathy C.The power of constructivist grounded theory for critical inquiry[J].Qualitative Inquiry,2017,23(1):34-45.
- [12]韩兆柱,单婷婷.网络化治理、整体性治理和数字治理理论的比较研究[J].学习论坛,2015,31(7):44-49.
- [13]王鹏,陈潭.数字时代下国家与乡村关系的嬗变与重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1):9-22.
- [14]李春成.《包容性治理:善治的一个重要向度》[J].领导科学,2011(19):4-5.
- [15]徐倩.包容性治理:社会治理的新思路[J].江苏社会科学,2015(4):17-25.
- [16]康伟,周润.基层治理适应性创新探究---敏捷-韧性治理模式的逻辑进路与实现路径[J].理论与现代化,2022(5):43-55
- [17]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 [18]杨东霞,韩洁,郭威.党建引领强村善治和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研讨综述两篇[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1):89-95.
- [19]董明伟.乡村振兴中结构洞的升级:乡村治理优化与精英俘获超越[J].领导科学,2022(9):136-139.
- [20]李松林.实体与虚拟空间:论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培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32-35.
- [21]叶超,柴彦威,张小林.“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1,31(3):409-413.
- [22]郭磊.基于根植性理论的特色小镇创新发展研究---以苏绣小镇为例[J].长江技术经济,2022,6(5):96-101.
- [23]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 [24]韩鹏云.乡村公共文化的实践逻辑及其治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3):103-111.
- [25]罗自刚.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乡村治理重构[J].三晋基层治理,2020(1):7-16.
- [26]肖盼晴,姚玉凤.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可持续发展---以新内生式发展论为视角[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5):555-563.
- [27]周晓丽.论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J].理论月刊,2008(5):97-101.
- [28]胡卫卫,卢玥宁.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生成机理与运作逻辑研究---基于“中国大棚第一村”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证考察[J].公共管理学报,2023,20(1):133-14+175.
- [29]刘文祥,王聪.乡村振兴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契合---基于农民现代化的视角[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2,23(3):67-71.
- [30]喻少如,窦峥.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模式转型[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4):13-22.
- [31]布尔迪厄,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 [32]陈晓琳,李亚雄.数字乡村治理的理论内涵、数字化陷阱及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22(10):108-117.
- [33]吴文旭,吴业苗.数字乡村建设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基于政策法律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5):69-92.
- [34]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