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法评估安麦1241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Agronomic Traits of Anmai 1241 by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Methods
薛志伟;韩勇;杨春玲;
摘要(Abstract):
对小麦新品种安麦1241的农艺性状表现进行综合评估,旨为该品种进一步改良和生产利用提供全面客观的理论依据。利用2016~2017年河南省种子管理站14个试点的冬水生产试验结果汇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安麦1241新品种11个农艺性状在河南省不同试验点的综合表现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1个性状观测值中,子粒黑胚率的变异系数、关联度和权重均为最大,指标值分别为181.64%、0.667 9和0.105 1。利用聚类分析法可以将安麦1241的11个农艺性状分为3类,其中,第一类性状包括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第三类性状包括成穗率、有效穗数和容重,两类性状均属于产量因素性状,其权重总和达到了0.524 2。在安麦1241的品种评价中产量及其相关因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品种改良中要消除子粒黑胚对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灰色关联度分析;聚类分析;安麦1241;品种评价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专项资金项目(CARS-3)
作者(Authors): 薛志伟;韩勇;杨春玲;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周晓果,张正斌,徐萍.小麦主要育种目标的灰色系统方法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2):81-84.
- [2]邓聚龙.灰色系统与农业[J].山西农业科学,1985,(5):34-37.
- [3]邓聚龙.灰色系统综述[J].世界科学,1983,(7):1-5.
- [4]刘录祥,孙其信,王士芸.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1989,(3):22-27.
- [5]杨程,李向东,张德奇,王汉芳,邵运辉,方保停,岳俊芹,马富举,秦峰.小麦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6,(10):19-23.
- [6]赵倩,刘兆晔,刘春蕾,修明霞,殷岩.小麦新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9):259-262.
- [7]武兰芳.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1997,(1):72-75.
- [8]张健,张兴端,晏庆九,霍仕平,余志江,向振凡,张芳魁,彭方明,熊闻霞,陈克富.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玉米科学,2006,(5):52-55.
- [9]王茹芳.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夏大豆综合评判上的应用[J].作物杂志,1999,(5):3-5.
- [10]王允,张幸果,李贺敏,薛伟,崔党群,殷冬梅.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与灰色关联度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6):680-683,705.
- [11]昝凯,周青,张志民,郑丽敏,王凤菊,陈亚光,李明军,徐淑霞.灰色关联度和DTOPSIS法综合分析河南区域试验中大豆新品种(系)的农艺性状表现[J].大豆科学,2018,(5):664-671.
- [12]王士强,胡银岗,佘奎军,周琳璘,孟凡磊.小麦抗旱相关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7,(11):2452-2459.
- [13]梁晓龙,李巧云,牛吉山.小麦黑胚病籽粒黑变机制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6,(8):1-6.
- [14]李爱国,宋晓霞,吴春西.普通小麦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作物研究,2016,(1):18-21.
- [15]韩启秀.运用灰色关联度对山东小麦新品种(系)综合表现的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5,(2):312-314.
- [16]柏流芳,吕黄珍,朱大洲,周光华,张新伟,王成,屠振华.农作物育种中的综合评判方法[J].农业工程,2013,(3):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