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Study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Eastern Developed Area——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梅艳,梁流涛,孙华生,刘友兆,雍新琴
摘要(Abstract):
以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单一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4项指标,对研究区域1996~2007年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7年江苏省林地、园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和工矿用地5类土地面积不断增加,而耕地、水域和牧草地的面积则减少。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H)的演变规律为1996~2002年为缓慢增长期,H值稳定增长;2002~2007年为快速上升期,H值增幅较大。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园地的空间差异性最大,牧草地次之,交通用地的空间差异性最小。
关键词(KeyWords):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动态度;信息熵;相对变化率;江苏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江苏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教师科研支持项目(09XLR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21);; 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0KJB420003)
作者(Author): 梅艳,梁流涛,孙华生,刘友兆,雍新琴
DOI: 10.16318/j.cnki.hbnykx.2013.01.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周生路,朱青,赵其国.近十几年来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土壤,2005,37(4):394-399.
- [2]刘盛和,吴传钧,陈田.评析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1):111-119.
- [3]韩书成,濮励杰,严祥,张文方.区域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变化的耦合性空间分异——以江苏省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2):183-188.
- [4]鲍艳,陶连金.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时空变化规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38(5):713-715.
- [5]孙丕苓,杨海娟,刘庆果.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9):1520-1530.
- [6]郝瑞彬.河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4(5):87-90.
- [7]乔伟峰,孙在宏,邵繁荣,倪婷,冯松松,张果.高度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演化与驱动因素分析——以苏州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5):557-564.
- [8]祁雪莲,李艳芳,吴月宁.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变化特征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4):32-35.
- [9]吴秋敏,吕恒.江苏省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5):670-676.
- [10]李如海,黄贤金,吕亚生.江苏省土地利用战略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 [11]牛星,欧名豪.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结构预测研究——以南通市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64-70.
- [12]赵晶,徐建华,梅安新,吴健平,周坚华.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演变的信息熵与分维分析[J].地理研究,2004,23(2):137-146.
- [13]倪维秋.基于信息熵的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5):11-12.
- [14]双文元,郝晋珉,黄晓英,张玲娥.基于信息熵和协整理论的新疆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249-255.
- [15]王晓娇,陈英,齐鹏,张仁陟.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及预测研究——以张掖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4):86-91.
- [16]石培基,董翰蓉,潘竟虎.甘州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分析[J].土壤通报,2012,43(2):263-268.
- [17]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3):253-260.
- [18]安丽娟,张爱国,薛龙义.浮山县寨圪塔乡农用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1):125-128.
- [19]赵永华,马超群.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1(1):73-75.
- [20]刘庆,陈利根,何长元,张凤荣.长株潭城市群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4):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