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存在的问题The Improvement and Problem in Corp Breeding Technique
王彦霞,王海波
摘要(Abstract):
简要回顾了作物育种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综述了现代作物育种的蓬勃发展,探讨了当前作物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KeyWords): 作物育种;进展;问题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彦霞,王海波
DOI: 10.16318/j.cnki.hbnykx.2001.02.0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尹佟明,等.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生物工程进展,1997,17(1) :6~12
- 2 王光远,等.水稻原生质体再生成熟植株.实验生物学报,1987(20) :253~257
- 3 王兴智.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种F1花粉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遗传学报,1984,11(11) :33~38
- 4 王冰冰.RAPD技术进展及其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7,5(3) :227~233
- 5 王贤裕等.我国水稻诱变育种研究的问题回顾与展望.原子能农业应用,1985(增刊),184~287
- 6 王恒立.改进小麦育种方法的探讨.中国农业科学,1987,2(6) :1~9
- 7 王海波.组织培养中细胞状态的调控.作物杂志,1991(3) :3~6
- 8 王海波,等.小麦胚性细胞系的建立及原生质体的培养.作物杂志,1989(3) :26~28
- 9 王海波,等.小麦原生质体培养.中国科学(B辑),1989(8) :828~834
- 10 王海波,等.小麦愈伤组织状态调控及原生质体培养.中国农业科学,1996,29(6) :8~14
- 11 王海波,等.植物组培养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取的对策.生物技术通报,1996(1) :5~7
- 12 王海波,等.植物细胞工程的回顾与展望.科技导报,1993(3) :21~26
- 13 王海波,等.植物离体培养的通用分析模式.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农业分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01~106
- 14 王罡,等.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中国农业科学,1997,27(6) :67~72
- 15 王培,等.C_(17) 培养基在花药培养中的应用的研究.植物学报,1986,28(1) :38~45
- 16 卢良恕.新技术革命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科学,1987,20(3) :1~8
- 17 刘志勇,等.小麦抗叶锈基因Lr9、 Lr24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8(1) :13~16
- 18 刘桂玲,等.组织培养在作物育种上应用研究进展.种子科技,1993(6) 24~25
- 19 危文亮,等.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生物技术通报,2000(2) :12~22
- 20 朱至清.体细胞无性变异与植物改良.陈英主编.植物体细胞变异与育种.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10
- 21 朱至清,等.通过氮源比较试验建立一种较好的水稻花药培养基.中国科学,1975(5) :484~490
- 22 朱祯,等.植物遗传工程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1991(5) :35~43
- 23 西北农学院主编.作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11
- 24 何卓培.用培养细胞筛选对农业有价值的几种突变体.植物生理学通讯,1988(1) :74~76
- 25 何卓培.植物氨基酸生物合成及其调节研究的进展.细胞生物学杂志,1981,3(4) :10~15
- 26 吴关庭.我国小麦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麦类作物,1995(1) :31~34
- 27 吴绍溢.杂种优势在新中国玉米增产上的应用及前瞻.农业学报,1959,10(5) :360~367
- 28 吴骅.(大麦×小麦)×黑麦三属杂种的产生.国外遗传育种,1981(1) :38~42
- 29 张开旺,等.植物体细胞无性变异的遗传基础及应用技术.科学通报,1990(10) :721~725
- 30 张志雄,等.水稻综合育种技术的设计与进展.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15(5) :466~469
- 31 张树榛.小麦杂种后代性状选择与培育的研究.作物学报,1962(3) :197~205
- 32 张德水,等.DNA分子标记、基因组作图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生物技术通报,1998(5) :15~22
- 33 李文安.我国利用离体组织进行植物育种的应用.植物生理学通讯,1988(1) :69~72
- 34 李立会,等.普通小麦与沙生冰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细胞遗传学研究.中国科学(B辑),1990(5) :
- 35 李修庆.植物人工种子及离体培养后的遗传变异,魏建昆主编.农业高新技术论,科技文献出版社,1993. 168~181
- 36 李振声.小麦-偃麦杂种夭亡与不育问题的探讨.作物学报,1962(1) :19~26
- 37 李浚明.体细胞培养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魏建昆主编.农业高新技术论,科技文献出版社,1993. 146~155
- 38 李竞雄.杂种优势利用遗传学问题讨论集.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
- 39 杨平华,等.钴圃照射提高大小麦杂交受精率的研究.核农学通讯,1990(2) :56~58
- 40 汪呈因编著.作物育种学.国立商务编译馆,1964. 1~14
- 41 沈锦骅,等.水稻花培育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39~146
- 42 陈世勇.外源基因导入作物的分子育种研究进展.山东农业科学,1993(2) :4~9
- 43 陈章良,等.植物基因工程的进展、前景及问题.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20
- 44 陈漱阳,等.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稳定与选择.遗传与育种,1978(5) :29~30
- 45 周宝良,等.试论我国棉花育种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江苏农业科学,1998(1) :71~82
- 46 欧阳浚闻,等.小麦花粉植物的诱导及其后代的观察.中国科学,1973(11) :71~82
- 47 范云六.21世纪农作物生物技术的挑战.生物技术通报,1999(5) :1~6
- 48 郑强,等.细胞融合技术的新进展.生物工程学报,1989,5(3) :185~190
- 49 信乃诠,等.中国作物新品种选育成就与展望.中国农业科学,1995,28(3) :1~7
- 50 赵乃思.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生物技术,1994,4(2) :7~9
- 51 赵惠青,等.麦类作物分子标记研究新进展.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25(10) :89~95
- 52 格雷戈,孟德尔.植物杂交的试验Great Experiments in Biology,1957. 233~239(梁宏译)
- 53 浙江农业大学主编.作物遗传育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