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基础前提现实场域与实现路径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Basic Premise,Realistic Field and Realization Path
李民梁,张玉强,王亚歌
摘要(Abstract):
城乡融合是新时代下城乡关系发展必然趋势。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城镇发展提质、破解乡村发展困境、协调城乡发展关系。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价值出发,以两大战略共生互促的作用关系为融合基础前提,立足于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充分、不平衡的现实场域,以高效城镇化联动产业兴旺加速城乡产业充分融合,以绿色城镇化联动生态宜居实现城乡环境保护融合,以包容城镇化联动乡风文明推动城乡文化互补融合,以和谐城镇化联动乡村治理有效完善城乡社会治理融合,以人本城镇化联动乡村生活富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融合,是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KeyWords):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0年度广东社科规划粤东西北专项课题“区块链赋能粤西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GD20YDXZGL08);;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成机理与培育对策研究”(2019WZLY014);; 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湛江市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理论逻辑、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ZJ21YB25)
作者(Author): 李民梁,张玉强,王亚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新华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1-11-16].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 htm.
-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 [3]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EB/OL].(2019-05-05)[2021-11-16].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05/content_5388880. htm.
- [4]叶超,于洁.迈向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J].地理科学,2020,40(4):528-534.
- [5]冯丹萌,孙鸣凤.国际视角下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8):29-36.
- [6]谢天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机理及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3):43-48.
- [7]丁静.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融合及协调推进[J].社会主义研究,2019(5):74-81.
- [8]苏小庆,王颂吉,白永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现实背景、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0(3):96-102.
- [9]陈燕妮.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融合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9,35(12):82-89.
- [10]陈寅雅.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研究[J].学理论,2019(12):6-8.
- [11]王杰.新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J].乡村论丛,2021(4):112-117.
- [12]李民梁,李祥.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动态协调发展关系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21(2):1-12.
- [13]汪厚庭.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与实现路径探析———基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0(4):55-61.
- [14]张克克,杨晓曦.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的内涵、意蕴及旨归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0,40(3):8-16.
- [15]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1-11-16].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 htm.
- [16]陈运贵.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之道[J].社科纵横,2016,31(10):51-55.
- [17]王硕.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探析———基于城乡关系的视角[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6):50-57.
- [18]刘鹏.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 [19]李小建,罗庆.新型城镇化中的协调思想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2):47-53.
- [20]杨庆.论新型城镇化进程对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17):30-32.
- [21]侯玮.基于新型城镇化的中原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路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10):11-12.
- [22]姜凌.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3):74-78.
- [23]《农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论学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31(4):16.
- [24]王宝强,李萍萍.全域空间管制的手段辨析与划定逻辑研究[J].规划师,2019,35(5):13-19.
- [25]胡文静.“以人为核心”:安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7(22):26-28.
- [26]张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路径选择[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10):7-11.
- [27]李国正.城乡二元体制、生产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J].湖湘论坛,2020,33(1):24-32.
- [28]刘芬.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动态特征及发展机制初探[J].劳动保障世界,2016(33):66-67.
- [29]汪恭礼.三农视角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4):104-115.
- [30]黄国勤,赵其国.轮作休耕问题探讨[J].生态环境学报,2017,26(2):357-362.
- [31]李玉红,王皓.中国人口空心村与实心村空间分布———来自第三次农业普查行政村抽样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20(4):124-144.
- [32]黄季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问题: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J].中国农村经济,2018(2):2-14.
- [33]曹莉莉,陈莉.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J].河北农业科学,2021,25(2):21-24.
- [34]任杲,赵蕊.中国新型城镇化内涵演进机理、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J].区域经济评论,2022(3):57-65.
- [35]张薇.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策略[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1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