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单元类型划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展望Prospect of Type Classification of Evaluation Unit and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Industrial Intensive Land Use
王意;李贻学;唐丽静;
摘要(Abstract):
区域产业用地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区域产业用地评价的基础工作。因现阶段我国产业用地的定量评价成果较少,作者从区域土地和工业用地评价等相关研究入手,以期在评价空间层次划分、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对区域产业用地有所启示。通过比对得出结论:区域产业属于宏观层次评价;对区域评价单元评价应能反映区域产业用地情况,考虑应以区域内一个城市产业用地整体作为评价单元;当前我国产业用地评价多集中在政策制定研究的定性考察方面,应着力挖掘产业用地内涵,加强对区域产业用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全面考虑产业用地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关键词(KeyWords): 区域产业用地;评价单元;评价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11014)
作者(Author): 王意;李贻学;唐丽静;
Email:
DOI: 10.16318/j.cnki.hbnykx.2011.04.01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5.
- [2]董黎明,袁利平.集约利用土地——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6-8.
- [3]孙文盛.谁给我们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一百例(新编)[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 [4]Nate C,W illiam E E.Glob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drivers ofrural-urban land-use change in Chihuahua,Mexico[J].Land UsePolicy,2009,26(3):535-544.
- [5]SetoK C,Kaufmann R K.Modeling the drivers of urban landuse chang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China:Integratingre-mote sensingwith socioeconomic data[J].Land Economics,2003,79(1):106-121.
- [6]Lo C P,Quattrochi D A.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urban heat island phenomenon,and health implications:Aremote sensing approach[J].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2003,69(9):1053-1063.
- [7]Pauleit S,Ennos R,Yvonne Golding.Model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urba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As-tudy inMerseyside,UK[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5,71(2):295-310.
- [8]Lee TL.Action strategies for strengthening industrial clustersin southern Taiwan[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6,28(2):533-552.
- [9]宋戈,张文雅,马和.森工城市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0):31-38.
- [10]宋艳伟.关于北京市产业增长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2):9-13.
- [11]陈玮.论集约用地与产业集聚[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6):14-18.
- [12]顾湘,姜海,曲福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6):112-119.
- [13]赵思凡.对集约用地内涵的再思考——基于对香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的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29(8):73-77.
- [14]李闽,姜海.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与政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2):55-61.
- [15]李进涛,谭术魁,汪文雄.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49-54.
- [16]姜海,曲福田.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影响因素计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8):4-10.
- [17]马巨革.山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与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10):39-45.
- [18]贠小苏,廖永林,郑凌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
- [19]王广洪,黄贤金,姚丽.国家级园区用地相对集约度及其时空分异[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1(4):18-25.
- [20]翟文侠,黄贤金,张强,钟太洋,马其芳.基于层次分析的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6,42(1):96-102.
- [21]陈逸,黄贤金,陈志刚.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苏州高新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11-16.
- [22]徐慧,黄贤金,姚丽,揣小伟,赵荣钦,高珊.江阴市电力行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43-49.
- [23]史洪盛,牛的力,谷达华.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中观评价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2):1-4.
- [24]丁林可,田燕.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5):18-21.
- [25]季晓峰.江苏省主要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 [26]顾湘,王铁成,曲福田.工业行业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6):3-8.
- [27]汪波,王晓斯.城市工业用地集约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5(3):78-81.
- [28]崔山.关于工业企业节约集约用地模式的探讨——以威远建业集团天科煤化工业园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8(下):39-41.
- [29]申屠杜平,严政,欧阳安蛟.浙江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指标研究[J].中国土地,2003,(10):28-32.
- [30]李丹.青岛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0.
- [31]白冰冰,成舜,李兰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探讨——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35(1):83-88.
- [32]章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的设计与实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20):111-116.
- [33]曹银贵,袁春,王静.1997~2005年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度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86-93.
- [34]么相姝,张前进,侯光辉.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8(3):299-302.
- [35]常青,王仰麟,吴健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以深圳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4):26-31.
- [36]陈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长春市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 [37]郭贯成,任宝林,吴群.基于ARCGIS的江苏省金坛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8):25-30.
- [38]甄江红,成舜,郭永昌,张敏.包头市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2):250-253.
- [39]吴旭芬,孙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2):18-21.
- [40]许素芳,周寅康.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及实践研究——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4):454-457.
- [41]王梅,曲福田.昆山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6):22-27.
- [42]张富刚,郝晋珉,姜广辉,丁忠义,李新波,李涛.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1):23-29.
- [43]王业侨.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3):24-31.
- [44]林坚,张沛,刘诗毅.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4):4-10.
- [45]郭爱请,葛京凤.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探讨[J].资源科学,2006,28(4):65-70.
- [46]查志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浙江统计,2002,(4):9-11.
- [47]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23(5):23-27.
- [48]杨钢桥,韩桐魁.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3):52-55.
- [49]乔陆印,周伟,曹银贵,刘斌,辛学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6):31-34.
- [50]吴次芳,陆张维,杨志荣,郑娟尔,冯科.中国城市化与建设用地增长动态关系的计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23):18-23.
- [51]郑新奇,王筱明,王爱萍,张波.城市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济南市城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5,27(6):71-75.
- [52]国土资源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S].2008.
- [53]谭丹,黄贤金,胡初枝,姚丽,周峰,王黎明.不同行业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比较研究——以江苏省典型区域为例[J].江西科学,2008,26(6):922-927.
- [54]王梅,刘琼,曲福田.工业土地利用与行业结构调整研究——基于昆山1 400多家工业企业有效问卷的调查[J].中国人口,2005,15(2):80-84.
- [55]李伟芳,吴迅锋,杨晓平.宁波市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5):23-27.
- [56]李军.长沙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 [57]童恋.城主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西安市六个典型省级开发区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0.
- [58]蒋贵国.成都市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30(5):652-657.
- [59]王国强,王慧娜.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微观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7(2):37-40.
- [60]王梅,曲福田.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与初步应用研究——以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5,3(5):16-20.